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的时间简表:

公元624年,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天的四川广元;

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招入宫;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进入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

公元651年,李治服孝期满后,27岁的武则天重新被召回宫中,29岁册封为昭仪;

公元655年,32岁成为皇后;

公元664年,高宗欲废掉武则天未果,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武则天与高宗二人一起临朝听政,合称“二圣”

公元675年,纠集文人休书造势,被誉为“北门学士”;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病逝,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并留下旨意:“军国大事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此后的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走向前台一手遮天;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都洛阳,武周王朝正式建立;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 迫使病重的82岁的武则天将皇位禅让于太子李显,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一切恢复旧制,都城迁回长安;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中宗李显遵其遗昭,去掉帝号,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称帝15年,参与、控制朝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所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大唐走向鼎盛的重要环节。今天我们梳理历史,看看武则天是如何走过波澜壮阔一生的。



唐太宗时期武则天

武则天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武士彟(音:或)是个木材商人,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武家多次资助钱粮衣物。唐朝建立之后,武士彟由“元从功臣”身份开始,最后官升至国公;武则天12岁的时候,武士彟因病逝世。

公元637年,武则天被召入宫。入宫前,她对伤心的母亲杨氏说:“侍奉圣明的天子,难道不是福吗?为何还要哭哭啼啼?” 女儿一席话,让母亲杨氏止住了泪水。

果然,入宫后的武则天,就受到了较高的待遇,被李世民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对于太宗在位时武则天的宫中生活,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毕竟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侍奉了两代君王,并且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那段空白的历史,还是留给后人去遐想吧。

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渡过了12年的光阴。武则天后来曾回忆在太宗身边的一些事情,她很欣慰得到了太宗的赞许。正是这12年间的陪伴太宗,为后来武则天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与部分嫔妃们一起进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有一部叫《武则天》的电视剧,开篇就是一个战争场面: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和李世民并肩作战,武士彟用身体挡住了敌人射来的雕翎箭,救了李世民一命。武士彟死前请求李世民关照家中12岁的女儿,因为这是他最后的牵挂。李世民含泪应允。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将武则天接进了宫……

史书上并无此类记载,也许是剧作家们演绎出来的桥段,如果看到了,权当娱乐罢了。


重回皇宫的武则天:

据史书记载,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在李世民的周年祭日,来到感业寺进香祭奠,与武则天相遇后,互述离别思念之情。

高宗李治的王皇后由于长年无子,而萧淑妃却连产三子,颇得高宗李治的宠爱。王皇后为了削弱李治对萧淑妃宠爱,在得知李治与武则天在感业寺的事情后,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劝李治将武则天纳入后宫。李治也想通过宫内之斗,来削弱贞观老臣的势力。第二年,李治服孝期满,武则天再度入宫。此时武则天已怀身孕,入宫后生下大儿子李弘。

武则天入宫之初,无怨无悔精心侍奉王皇后,她的聪明巧慧颇得王皇后喜爱。王皇后多次在皇上面前为其美言,次年武则天被封为二品昭仪。此后,王皇后与萧淑妃恩宠皆衰,武则天也由被动变主动,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公元654年,武则天生下长女安定公主后,王皇后前来看望,离开后,安定公主离奇窒息死亡。李治过来看望女儿,打开被子发现女儿已死;当得知皇后刚刚来过,李治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哭诉王皇后的罪过,而王皇后有口难辩。李治萌生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当时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反对并阻止唐高宗“废王立武”。李治为了夺取自己在朝廷的话语权,摆脱权势极大贞观老臣的限制,更加坚定了“废王立武”的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朝廷中已有不少人支持“废王立武”,李治重提旧事之前,征求元老李勣(音:记)的意见。

李勣是与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他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有了李勣的默许,于公元655年颁下诏书,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几日后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从此,武则天登上了大唐的政治舞台。



参政议政的武则天:

做了皇后的武则天,一人得道,全家升天。公元656年,唐高宗追封其父武士彟为国公,母亲杨氏加封为代国夫人。武则天撰写了《外戚诫》告诫家人,并献于朝廷。 

公元659年,朝政大权在握的李治与武则天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等官员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李治实现了君主集权,达到了“废王立武”的最终目的。

公元660年,李治风疾病发作,头晕目眩,不能正常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参与处理朝政。由于当初武则天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而李治就力排众议,立她为后;而志得意满之后,却变得专横跋扈,令高宗李治十分不满。

公元664年,李治接受宰相上官仪的建议,起草废除皇后的诏书。左右侍从中的眼线,立刻报告武则天。武则天马上来到李治面前倾诉,大打感情牌。李治心意动摇,把废后的责任推到了上官仪身上;不仅没有废掉武则天,从此,每当李治理政,武则天便“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而倒霉的上官仪,也难逃人头落地的下场。 

公元666年,由于皇上皇后治理国家有方,国力昌盛、蒸蒸日上,对内铲除了长孙无忌的势力,对外灭了西突厥等国,武则天积极劝李治封禅泰山;李治也希望通过这种盛大典礼,拉拢、震慑周边的少数民族,稳定大唐疆土。

封禅大典之时,先由皇帝进行“初献”,本应由公卿重臣进行的“亚献”,但却被武则天强抢了“亚献”之职。在突厥、于阗(音:田。于阗国是古代西域王国)、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面前,武则天出尽了风头。

正所谓:封禅帝王不常有,“亚献”女人更难见。

公元667年,高宗李治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监国,大臣辅政,皇后武则天参政的方式治国。武则天在这种治国方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国力更加强盛,疆域领土不断扩大,使大唐自贞观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元674年,高宗李治被尊为天皇,武则天被尊为天后。

同年,武则天上奏《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数采纳。第二年,李治所患的头痛症愈加严重,欲禅位给皇后,因宰相郝处俊劝谏而搁浅。武则天得知后,就召集了大批著名的文人学士,大量修书、著书大造舆论声势;这些人被称作“北门学士”。这批学者参加朝议后,分割和减弱了宰相的权力。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病逝,三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李治临终遗诏:军国大事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

公元684年,李显因任命岳父未果而非常不满,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转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仍临朝称制独掌朝纲。

期间,武则天的4个亲儿子命运多舛。原太子大儿子李弘离奇病逝;次子李贤立为太子后,因谋逆被废流放;三子李显皇位还没坐热乎,就被废黜;四子李旦虽然也坐上了皇位,却是惶惶不可终日。

其后,武则天先后镇压了徐敬业和其它诸侯王的造反。公元686年,制造了铜匦(铜制的匣子)接纳大臣的纳谏及奏章。此举却大开了告密之门,“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大臣们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导致李唐宗室和朝中大臣大量被杀。

公元690年,唐睿宗李旦自请赐姓武氏;民间、道士、外夷首领等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号为周;群臣也奏请称帝。 武则天于九月九日大赦天下,改唐为周。群臣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圣神皇帝”,定都洛阳,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诞生了。



武周时期的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后,依然延续当年“谏言十二事”治理国家,其中“劝农桑,薄赋瑶;广言路,杜馋口;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等,这些富国强民、善用人才等政策,在当时风云迭起的政局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高宗和武则天执政的年间,疆土版图不断扩张,人口几乎增加一倍。那时的大唐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武则天是一个性格刚烈、做事果断坚决的人,这一点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体现。武则天晚年时曾回忆自己为李世民驯马一事,足以说明她的性格。

太宗有一匹喜欢的马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则天当时侍奉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打它,若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头,再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李世民听后,颇为夸赞武则天有志气。

正是她这种性格,加上在太宗身边的近距离观摩学习;这种示范性极强的真实案例,让她在执政期间处理朝政时游刃有余。

武则天称帝之后,曾遭到一些人的诟病,甚至起兵造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篇讨伐檄文,声援徐世绩起兵。此篇檄文文采极佳,名传千古。

武则天看到讨伐檄文之后问:这是谁写的?回答:骆宾王。武则天说:此人如此大才不得我用,这是宰相的过错。由于武则天惜才、爱才,从此不再追杀骆宾王。

武则天在纳谏方面,颇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风采。她任用的贤臣狄仁杰,就是君臣合作的又一个典范。

狄仁杰生于太宗年代,高宗、中宗、睿宗时期几经起伏、仕途坎坷;到了武周时期终得重用,官至丞相。狄仁杰忠心事主,不仅断案神奇,更善于纳谏且敢于冒死直谏。

武则天曾想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武则天放弃了原来的念头,接回被贬的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太子。

武则天为了彰显自己功德,欲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浮屠大像。狄仁杰毫不客气,指出此举为“既废官财,又竭人力”;武则天虽然不爽,但还是接受了建议。

晚年的武则天追求奢华享乐并开始“堕落”,寻找年轻男子为伴,宠信年轻美貌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兄弟权势滔天,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狄仁杰仍然直言相劝。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得以复位,恢复了唐朝旧制,武周政权告终。

公元705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死后留下无字碑,一生功过由后人评判。


写在后面

武则天出生于富庶人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由于貌美如花、善于变通且通晓人性,得到了两代君王宠爱;她心有抱负,在明君良相身边十二年,收获甚于今天的本、硕、博深造;当阳光绽开笑脸的时候,武则天的灿烂迸发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文偏于褒奖一代女皇,但也是根据史书记载整理。下文将细读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看一看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是如何从反面评价武则天的吧。


2023年11月26日星期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