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开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句话奠定了全篇浓重的感情基调。之后全片以《茉莉花》为主要背景音乐,讲述了两个都孩子被生拉硬拽的送进幼儿园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最后幼儿园毕业的成长过程。
我常常会被这部纪录片中的一些内容感动,如长镜头下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男孩儿受欺负后女孩儿把自己的肉丸子送给他,访谈中问“你知道我爱你是什么意思吗?”,有个幼儿几乎不假思索回答“就是我抱你”等等,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童心的幼儿的本性表现。但是在这里,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个个“小大人”,一个个成人化的孩子。如在访谈中,问一个幼儿“你为什么长这么高”,孩子的回答是“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又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带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接着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回答说“不行,那就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孩子的这些语言,不禁让人心生诧异、令人深省,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孩子有了这样的价值观。
纪录片中还有两个镜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即有个小朋友一直打人,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并没有问为什么,而是采用各种暴力行为:“我告你没有理由的打人就是神经病”这是口头暴力,另一种口头加动作暴力,老师边揪耳朵边说“讨人烦”。另一个特写镜头是老师一直在重复“马玉兰……”,如“马玉兰又害人”,“马玉兰用手捻饭”等等,我在想马玉兰真的就这样让人讨厌吗,中间有一次老师说“马玉兰用手捻饭”,马玉兰回的是“用瓢羹”,这是老师也并没有给予孩子积极的表扬与关注。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旁观者影片里的孩子,回想着儿时的我们这样慢慢长大,如果不做任何改变,未来我们的孩子也将这样长大,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助与无奈。孩子,不加选择的与这个世界相遇,毫无保留的吸收和模仿着周围的一切,在我们大人的无限驱使下,努力实现着别人的梦想,最终成为了“我们”。
所以,我热切的希望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请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将世界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