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在线下培训机构做销售的朋友找到我,麻烦我帮她内推来我们公司。
我看了她的简历,毕业几年的工作经验都是在培训行业。并且在活动策划和营销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人也善交际,能力很不错的一个人。我建议她去我们公司市场部。
没想到她一口回绝,“我不去市场部,我只想做产品经理”。
我不经感叹一句为什么这年头人人都要当产品经理啊。
“因为我不想做那种轻易被AI替代的工作啊”
她非常肯定地说道。
她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刚进公司的时候,一起面试进来的还有一些应届毕业生。他们手上拿着沉甸甸的实习经历,“某某汽车公司工程师”,“某通信企业客户经理”,“律师事务所” 等,都放弃了以往的专业或实习经历一头扎进互联网公司。
但是来面试的职位都是:PM(产品经理)
我问老蒋,为什么人人都要做产品或者运营呢,离了互联网就没有好工作了吗??
老蒋说,很可能对于这些人来说是的。
因为互联网公司可以提供给这些人更广阔的平台,收获听上去更光鲜的工作体验。而他们自己的专业或者以往经历来说,满足不了,同样在传统行业发展是很慢的。比起在传统行业默默无闻,太多人想要在互联网行业有一席之地了。
我说你这是拐着弯把这些人包括我们做产品运营的人在内都骂了。
啥意思,产品运营就是门槛低呗?
不是,你听我继续说。
他分析了很多,包括应届生的试错成本低、学习能力快等等。
我觉得都很有道理。
但我猜测:
越是被新媒体传播渠道直达的人群,越容易选择互联网相关。这些人本身就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加之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不少夸大了互联网公司的“高薪”,“自由氛围”,让很多年轻人神往之。与之对应的闭环的招聘链和铺天盖地的知识经验分享,与其说很努力,很用心。倒不如说,最唾手可得。
当然我不是说高薪和自由不存在。
在互联网如鱼得水的人恰恰是“不自由”的一群人。
在互联网公司拿高薪的一群人,正是拼了命的一群人。
这些人即使不是在互联网公司,且不说高薪不高薪,也绝不会被社会淘汰,更不会被AI简单地就替代掉了。
回到前面我那位朋友的担忧,她说自己继续做销售的话,以后就会被AI取代了。
我想她可能看了那篇文章《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跟你打一声招呼》
可见,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可以让你早上睁开眼睛就开始焦虑,自己离被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还有几天。
真的有必要这么去焦虑么?
当我还在老家十八线小城市的时候,这种焦虑是很少见的。摸着麻将二郎腿,自驾游烧烤大聚会,见过五花八门的娱乐活动,却少见这种不安写在脸上。
当然这也是我爱上海的一个原因,当你看到形形色色的焦虑,就可以看到整座城市蓬勃的消费力,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口中说出的话,可以带动一大群人甚至一整代人的思考。每个人都跃跃欲试,试图改变,充满激情。
然而,越是这样的我们,越无需焦虑。
人可以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能够在市场经济下卖个好价钱的,并不是你所掌握的技术本身。
正如今天我在这里写文章一样,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的人千千万,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写呢。
正如一个再高级的管理人员,每天手头做的大部分paperwork也是随便一个员工可以帮忙完成的。
一个内容运营的大部分工作是手动(体力活)+工具,高中毕业都能做。
一个司机,无人驾驶技术落地,他们是不是就纷纷下岗;一个翻译人员,他们的工作不是将来会被取代,而是现在就能被替代掉;一个将文字变成语音的工具还可以替代掉很多英文朗读者。
要这么说,他们都是会最早被替代的一批人了。
这会成真吗?
如果是真的,失业率恐怕要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了吧,剩下百分之二的码农给机器人写程序,都不用上班了,普天同庆哈哈哈哈。
真是那样,政府要拿高失业率怎么办?
没有哪个人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技术本身并不是工作的全部。
人类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机器人,而是人。
人和人的竞争,是不是够勤劳、创新、智慧、勇敢;是不是可以跑赢大多数人。
人生本来就是自我迭代的过程,你只要保证即使被取代,也是被更好的“我”取代。
大家好,我是“码字当饭吃,献声道晚安,业余教英语”的王老师。
微信公众号:不懂八九
网易云电台:甜腻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