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我总带女儿在一个路边摊买《幼儿画报》等杂志。很多时候,也买些别的杂志和书。摆摊的女人几乎一年四季都守在那个路口,脚下总躺着一只懒洋洋晒太阳的小狗。女人的手推车很沉,每次收摊时都见到她很费力地喊一声才能令车轮起步。特别暴晒的夏天,她会撑一把伞,而下雨了,她马上用一块塑料布遮住所有的书,把车推到她的住所门口,然后把一摞摞的杂志和书搬到家里。说到住所,那是一个租住的狭长的楼房一楼的一间屋,宽度只有两米,正好摆得下一张床。其余的空间里摆放的是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部分的时候,她都穿一件褪了色的红色运动上衣,冬天会加一顶帽子,戴一副手套。她身上从没变过的还有她永远的憨笑。我抱着孩子过去,孩子胡乱抓一下书,她也不会在意。你买了,她也没有多么喜悦或瞬间与你亲热起来。你不买,她也照例和你笑着。而且,大部分的时候,她不怎么理顾客,总是自己低头读着一本书。我很好奇,她的年龄、她的身份不像是一个受过太多教育的人,却总那么热爱阅读。好奇之下,我开始关注她的生活。装作无意的聊天中,得知她的老头在煤矿打工,让她自豪的是读大学的女儿。有一天早晨,我去买早点,她也气喘吁吁地推开早点铺的门,还是那憨笑的模样,不过明显地多了一份幸福。她好像很神秘地对我说:女儿回来了,要吃包子!然后拿着包子一路小跑回去了,我猜她一定是要保证出现在女儿餐桌上的包子还像刚出锅时一样热气腾腾。看着她的背影,我有说不出的感动,真心地希望女儿能如她所愿,毕业了有个好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了,搬了几次家,每次回到那个路口,总是忍不住去找她。但我该说什么呢?打听她女儿的工作?问问老头是否还在矿上?最终没有问,我们还和过去一样。她用微笑接待我,我呢,随便挑一两本杂志买走。后来,再也没有见过她,我猜想,一定是女儿工作了,妈妈也跟着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她那褪色的运动上衣,那特有的憨笑,那只小狗都一直在我记忆中。想到他们时,就像经历了一个冬天,突然走出屋,发现有早春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
我还认识一位有点像她的女人,她是我们小区的看门人的妻子。笑容其实不同,但给人的感觉一样。这是一位东北大妈,说话爽利,做人直率。我有时忘带钥匙会到门房坐一会儿。环顾她的家,也就是两间屋,都被她擦的亮堂堂的。她总是在准备饭菜或做其他家务。有一次我去,正赶上下雨,她让我看漏雨的屋顶。我正替她发愁呢,她又笑着让我看她发的面,并像我传授做馅饼的技巧。两个女儿都没有太好的工作,可是这位当母亲的却说:慢慢来吧!每天晚上六七点钟,经过门房,我都忍不住看上一样。屋里昏黄的灯光下,一家四口围坐在桌旁有说有笑。我又想起她说的:比在村里强多了。
其实我打心眼里羡慕她们,羡慕她们发自内心的平和、满足和幸福。因此我也觉得她们值得尊敬。因为,她们把最平凡最底层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卖书的女人天天逗她的小狗,以之为最好的伙伴。门房的女人或者在家里,或者开辟院里极有限的一块没有硬化的地,种些花。换做我,我首先会为那狭小的空间感到难过,其次我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和焦虑。女儿的学费,女儿的工作,至于未来,完全还是个未知数的未来,定会天天翻来覆去地碾压我的心。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儿子曾经的保姆。她在我家的两年时间里,每天早晨八点准时敲门,后来我才知道,早晨六点多她就出门了,晚上碰到堵车,要将近八点到家。进门后还要为拉了一天货的老头做饭。老两口为了儿子娶媳妇欠了十几万的债,于是都在外打工。她常说:老头辛苦一天,一定要吃好晚饭,否则第二天就拉不动车了。我一直纳闷她哪里来那么好的身体。我开车上下班还总要埋怨堵车和路远。有时碰到下大雪了,我给她打电话让她晚些来,她来了,定是满脸的微笑。她也邀请我到她家做客,丝毫不为自己家里陈设简陋而有什么难过和不好意思,很热情地让我们吃瓜子喝茶水。她也常很欣慰,自己的债眼看着就还完了,计划的是给哪个儿子看孩子,如何养老。
这么多年碰到的这几位大妈级人物,突然一下子同一时间涌入我的脑海。她们共同的乐观、对未来的没有忧虑令我无地自容。生活本该如此,做每天该做的活,享受每天的日出日落。为什么我却生出那么多的烦恼、焦虑和痛苦?我比她们的生活条件要好上许多倍,却把本该幸福的生活过得悲戚而无趣。是我迷失了,我忘了生活本来的意义。生活不是为一个一个的目标活着,也不会因为攀比才获取的更多。生活是用心体会身边的亲情和每一天的感动。一日三餐,有人陪伴,就是幸福;关起门来,有孩子们哭闹,也是幸福;老人不用你操心,还能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气;成家多年,爱情转淡,亲情也值得珍惜。原来,幸福一直就在身边,是,不懂幸福的人忽略了它!
想起刘若英的那首《原来你也在这里》。就从今天开始,发自内心的感恩,用一颗知足的心感悟本该感悟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