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要追求的目标—为了消遣,获得资讯或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他阅读的方式。至于阅读的效果则取决于他在阅读上花了多少努力与技巧。一般来说,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首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阅读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第二层次是检视阅读,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第四层次是主题阅读。此书所讲的四个层次的阅读,使我收益匪浅。书中内容言简意赅,实用性很强,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部分需要过段时间再重复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把精髓融化到自己血液中,才能成为自己阅读的助力剂,更好的指导自己阅读好书,吸取好书的精华,为我所用。主题阅读有些艰难,以我现阶段的理解能力,还不能获取足够的认知与帮助。本文主要谈谈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当然,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这本书而言,我读了两周,还不能说自己消化了,只是浅尝辄止而已。那么多年养成的囫囵吞枣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是要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切实有效的应用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如逆水行舟,很艰难,但是,踏踏实实去做,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析阅读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5)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A.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
当我们说某人读书“读得很好”(Well-read)时,我们心中应该要有这些标准来作衡量的依据。太多时候,我们是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一个人阅读的量,而非阅读的质。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没法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可能作到分析或诊释一本书。他不但没花心力去理解一本书,甚至根本将书搁在一边,忘个一干二净。这比不会赞赏一本书还糟,因为他对这本书根本无可奉告。
这个难得的暑假,正巧赶上工作不是太赶,学校的事情暂告一个段落,我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很多读书的机会。就像有个故事中拿两个圆来比喻无知一样,圆越大,所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最近我读书也有同样的感悟。越是读书,越是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越是想要争取时间填满自己心中的愚笨。感谢小伙伴们一些营造的读书氛围。虽然每周的读书笔记我还不能很好的用来表达作者的主旨,不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这个过程,却也是让我重复梳理看过的书的精华的过程,也让我在复看书的精华内容的时候,再一次激励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消化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