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不再纠结写一些垃圾话的时候,秉持着每一次都应该精益求精地做一些有价值的输出。但是下笔时依旧还没想清楚这次的主题要写些什么深刻的议题,或者让自己有所觉悟的道理。
那就讲讲近况吧,最近在读一些与禅相关的书籍,说实话没有与作者同等高度的认知,也不具备足够的鉴赏能力和悟性,这些书籍读起来很费劲,懵懵懂懂。因此也从侧面反映出自身知识面的狭隘,思维局限,让我无法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足够好的阅读体验。即便作者是从诗歌引入禅的意境,也只能领略一二,要真的能够开悟,还差很远很远。
我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带了点天分的,但是因为认知层面无法一下子触碰禅宗的入门,那么你离开悟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天听了老高解说《人类简史》这本书,得知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十几个直立人物种中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虚构的能力,就是因为人类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在竞争环境中存活了下来。而禅宗就是我们想象和虚构的东西,它是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让我们能够活动更好的生活指南。
但是,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这本生活指南,甚至从未触达它的门槛。人性即佛性,一念地狱,一念天堂,都在须弥之间。你心中有佛,哪里都是修行。你心中无佛,哪怕做着苦修,也很难找到佛的身影。
禅是一种意境,一种态度。就像少即是多,多即是少。要把禅说清楚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仅仅用有限的语言描述感受和体会,就像你看一幅山水画中的留白,你看到的是留白之外的山峦的连绵,远处瀑布飞溅的泉水,山中的野兽或飞禽。你可以把它看作一门艺术,而我们能够触达它最快的入门便是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平凡如我,小时候曾经有过的那些遥不可及或者随口一说的梦想,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等,或许一辈子都无法实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为什么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却无法过好这一生?”大概从禅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便能得到答案。我们无法忽视生存在物欲的世界,无法摆脱丢弃这些俗世的陋习。每天过着焦虑,压抑,抱怨的一眼看到头的日子。我们活在痛苦中,苦难中,思想的困境中。我们忽视阳光和微风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还有世间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也是。
大部分人的眼中,看到的都是问题,漏洞,麻烦,肮脏,龌龊。这些东西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让我们无法归于平静,从而忽视了微风的清爽和阳光的炙热。
当一切都在混沌中诞生,我们更应该看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这些混沌中找到光明。而禅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灯塔。即便我们现在还没入门,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便是沉浸式地活在当下,用尽全力地体验生活。当我们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我相信那一天便是踏入禅门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