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华杉详解
这又是讲学习。对于一项学问,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深入进去,乐在其中。
《论语正义》解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这是正解,你说你知道,其实很可疑,用王阳明的讲话,你不过是知道些说法,你真的知道吗?要学习一样东西,你一定是喜欢它,才能笃实地去学。再进一步说,人其实不可能懂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因为你不喜欢、不服气,你就不会低头去学习,去吸收,去接受,那你只晓得人家一些说法而已。
喜欢呢,可以能还是站在外面喜欢,没有深入其中。要深入进去,还能乐在其中,这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才有体会、快乐,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
所以你没参与其中的学问、在外面的学问,最好不要发表意见。发表意见,就成了前面说的小人儒。“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你不是好之者、乐之者,你既不喜欢它,它也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别人的东西,你谈论它干吗呢?真不要以为自己是知之者。
前面还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乐之者也!乐在学习!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你要功名富贵,也是创造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条件,学习更多的人、事、道。最后功名富贵都有了,又成了过眼云烟,还要进山去找和尚学。
我们要学习什么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不要认为自己知道,所谓“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认为自己知道,就不必学习了,那就永远不知道。认为自己不知道,才会去学习,才能知道。
首先定位自己不是知之者,然后认真想想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为什么能乐在其中,就是你终生学习的道路了。找到这条路,是人生幸福和意义的重要保障。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很刻苦地工作学习,很大毅力的样子。其实他根本不需要毅力,他是乐之者。
毅力,是不想学习的人发明的词。乐之者根本不知道“毅力”是什么。
刘澔觉
这篇太有意思了,有好几个点值得思考认识。
先不说你到底是好之者,还是乐之者。在认识这件事之前,你要想一下你为什么学习?以及你觉得活着,也就是从你懂事,到你闭眼之前,你在活什么?
两个终极问题,你为什么而活?你为什么要学?
人生在长寿不过百年,就好像一根点燃的蜡烛,我们知道会烧完,也像一部播放的电影,终究是要大结局的。你想怎么燃烧你自己?
这有限的时间,做什么呢?你自然有你的答案,但是很明白的是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学习。而且还要不停的学,不停的开拓进取,不停的发展研究、不停的创新。
学习不是每天感悟一下,那不是学习。是你做事,做到了什么程度,知行合一的进度。不是说的学习,是你做的学习。你要是抱着铁饭碗每天只是重复的活,那你不是学习,更不说知行合一的事,如果在这阶段的先去找到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看看自己找的理由能不能回答了自己,那理由是真的?还是自己装疯卖傻?你知道。
之后有是为了目的而学,大部分都在这里面,我学了,我努力了,我会了,总得给我点好处吧,总要有点结果吧。没好处,没动力,不学了。
最后就是乐之者。学习就是为自己开心,没别的。体验的是学的过程,既不是为了学会得到什么,也不是为了比人如何。学就是自己受益,自己觉得很有趣。而对于这样的学习,就很纯粹,只要做了就是因为已经爱了。与人共事,他是为了目的而学,还是喜欢热爱,说的话也不一样。
我理解的学习,学习知识、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我只活到了30岁说一辈子的事没什么资格。我正儿八经的学习也是从大学才开始的。我体会而言,最快的学习方法就是知行合一,而且越学越快。学习没有速成,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走,在这过程中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你,然后你知道了就去做,做完自己复盘,体会,总结,有认知了再和老师和同事交流,然后在做。只有这样算是学到了一些,体会到了一些。
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人生没有考场。学习也不是为了成龙成凤,更不需要交代父母。学历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因为即使你学了也不一定百分百会得到。学不学需要交代的是你自己,学什么也是你自己,学多久还是你自己。
活着就要不停的学习,切不可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定型了。不停的打破自己,学习体会,才是人生最幸福,最美妙的事情。
最后提了“毅力”这个词,我觉得已经很本质了。只有不学习的人才会对别人说,学习需要毅力,一见面就说你,你这毅力真不是一般人的毅力,给你个大拇指。你也只能笑脸相应,没什么,没什么。
只有做事没有热爱的人才会说要坚持下去,坚持什么呀,人家有热爱的人都在享受。用这个思维你去看很多言语,就仿佛有一面镜子放在脸上,把心里的那点东西照的一清二楚。
如果说学习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那自欺和欺人那就是最痛苦的事了。自己和自己卷,自己找别人卷,能开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