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而作风则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一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现象和行为,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源。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如何,直接决定了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干部,必然坚守党的宗旨,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之,若党性缺失,就容易滋生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严重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在兰考县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治理“三害”,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党性,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将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而一些落马的党员干部,正是由于党性原则丧失,才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放松自我要求,逐渐走向腐败堕落,在作风上出现严重问题。
作风是党性的直观体现。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反映着党性修养的高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等,都是党性修养的外在彰显。例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的工作作风,展现的是党员干部坚定的党性和责任担当;在生活中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作风,同样是党性修养的生动写照。同时,作风问题也会对党性产生反作用,不良作风一旦形成,若不及时纠正,就会侵蚀党员干部的思想,削弱党性,最终影响党的形象和事业发展。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须臾不能放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注重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坚决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党性修养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优良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