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无非是皮鞭沾凉水,棍棒底下出学霸了!
好吧,这是当然是胡扯,小孩子那么可爱,怎么可以随便殴打?
学习是一种行为,个体主动发起一个行为,是有原因的。孩子要主动学习也会有原因,这原因我们可以概括成两大类:模仿和目的。围绕这两大类,可以演化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应该听过这句话了。它是正确的,有人天生会对一些事物和知识有兴趣和好奇心。比如音乐、美术、物理、历史、文学等等。有兴趣,自然愿意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主动学习就自然的形成了。
二、榜样
如果家长每天下班后就是刷视频和打游戏,那凭什么要求孩子放学后还要学习呢?“因为爸爸长大了,就不用学习了。”这样的答案很常见吧。但仔细想想,这是多么抽象的回答?“长大”这个词包含了多少东西?类似的回答,小孩子怎么能理解的了呢?但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得来的,包括学习。所以,给孩子一个模仿的榜样是很重要的。父母本身就是这个榜样的最佳人选,其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张海迪、雷锋、齐白石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虚无缥缈的形象。家庭里有了学习的氛围,就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养成学习的习惯。书香门第怎么来的,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三、互动
这属于一个日常沟通的中的一个小技巧。在与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偶尔提及一些于课本中有关系的内容,比如:秦始皇好厉害,这么短时间就统一了六国,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管理国家的。其实答案就是历史课本里秦国的各项政策了。这种对话当然是了解了孩子课本内容之后故意设计的,但是不要表现的太刻意,使用频率也不要太高,更不要像考试一样来说。就把它当做一句普通的话,孩子回答或者不回答都好。如果不回答,也会在他心里埋下一个好奇种子;而如果回答了,也不必纠结对错,自然的回一句:怪不得,秦始皇还真挺厉害的,有这多办法。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因为知识的输出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目的
目的也是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力。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给孩子的往往是太过遥远的目标。比如: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娃。。。这样的目标,一点用都没有。尤其对于比较小的孩子。目标要更近一点儿,延迟满足不要做的太久。有时候为了获得一些小表扬、小认可、小显摆都会成为小孩子学习的目的。
真正的目标一定不是别人安排的,而是自己内心的需求。要培养孩子会自己树立自己的目标。比如,有些孩子会为了虚荣而学习;有的就为了去自己心仪的大学;甚至有的是因为一个同班的男(女)孩儿。只要目标和需求是源于自己的内心,那行为就会变得主动起来。
其实培养学习主动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各种方法也不可能做到立竿见影。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营造一个内心和外界整合后的“场”。而这种功能营造不仅开始的要早,整个过程更要自然而然,不然会适得其反。这当然要求家长付出很多精力,并主动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而孩子的优秀,不也正是父母们做出行动和改变的驱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