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群心理学家想要弄清楚,
那些卓越的艺术家或者运动员,到底采取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出类拔萃?
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决定研究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专业学生。
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专业是世界上最顶尖的,
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小提琴艺术家,
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教师和艺术工作者。
用这个专业的学生来做研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项研究的主导者就是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
一位瑞士籍心理学家,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在这项研究中,
他和同事一起提出了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刻意练习”理论。
一、10000小时定律与刻意练习
当然,这项研究成果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就是10000小时理论。
之所以说是副产品,
是因为在这项研究中,安德斯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定律提出来。
相反,有一位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看到了这个研究,
并写出了《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书。
在这本书中,
马尔科姆正式提出了所谓的“10000小时定律”:
任何人经过大约10000个小时的训练,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
马尔科姆发挥了一名鸡汤作者的“杀手锏”绝技:举例子。
在书中,他借助披头士、比尔·盖茨等卓越人士的经历,信誓旦旦地宣称:
只要任何人付出了10000小时的努力,那么他就一定可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运动员或者商人。
二、为什么10000小时定律是不靠谱的
在今年4月份,
安德斯的新书《巅峰:我们如何做出卓越的事情》(Peak: How all of us can achieve extraordinary things)中,
埃里克森正式回应了马尔科姆的“10000小时定律“。
第一,所谓100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在安德斯的研究中,大部分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专业学生,日常的训练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10000个小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
同时,作为对比组的柏林管弦乐队的小提琴手也远远超出了这个练习时间数。
不仅如此,大部分职业选手,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艺术家,
日常训练时间超过10000个小时是很正常的,
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叹的。
等到他们30岁的时候,
这些人的训练时间有很多已经超过了20000个小时,
所以说“10000个小时”只是刚刚起步而已。
其次,这10000个小时,只是研究样本中柏林艺术大学小提琴专业学生的平均结果而已。
安德斯在选取研究样本的时候,都是被老师们认为最具有大师潜力的学生,
这些学生有的练习时间超过了10000个小时,有的练习时间并没有超过10000个小时,
他们优秀的程度和他们练习的时间数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
并不是练习时间越长,就一定会更优秀。
马尔科姆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
错误地把群体的平均数理解成了个人练习数,并且想当然地捏造了能力与练习时间数之间的因果关系。
再次,马尔科姆并没有把“刻意联系”和那些被称为“练习”的行为相区别。
安德斯反复强调,真正具备实践价值的是“刻意练习”,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像”练习“的行为。
这是他在小提琴研究中,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
并不是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那么这个人的技能水平就越高,
如果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没有经过科学的练习,
那么他的技能水平根本不可能得到提高。
最后,并不是人人只要经过了“10000个小时”的练习,那么他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很遗憾,如果这个结论能够成立的话,肯定符合绝大多数读者的内心期望。
但是作为一名科学家,
安德斯不得不残酷地提醒所有人,
影响一个人成为大师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靠个人的练习就能解决的,
哪怕他一直从事的是“刻意练习”。
当然,他的技能水平可以不断得到提高,
但真正使一个人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或者运动员的原因很复杂,
即使是现在,
也没有哪个科学研究可以找出那个“绝对的原因”。
三、从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书不是乱看的,特别是一知半解的畅销书。
很多畅销书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卖出自己的著作,
往往没有认真地去理解某些理论,
更没有进行过科学的验证。
几个生动的案例,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
提出来的一些理论虽然看似非常有道理,
也很符合读者内心的期望。
但很可惜,
如果你真正拿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第二,比起时间的消耗,训练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
不是天天做饭的人,就能成为星级厨师的。
无论干什么工作,仅仅靠时间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重复性的劳动根本不能够看成是“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严格规则的,
你还需要一个优秀的老师,
随时对你进行指导,给你反馈,帮你进步。
最重要的是,
在练习中,你要集中注意力,掌握正确的方法。
这些看起来老生常谈的事情,
却恰恰是现在急功近利的学习者所缺少的。
第三,努力很关键,但提升自我更需要讲究科学。
为什么说有的人花了很长时间,
却始终得不到进步?
不是他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够多,
而的确是因为他们走的方向出现了问题。
在个人成长这个领域,
各式各样的“大师”和“高手”实在太多了,
提出了许许多多看似非常有道理的方法和诀窍。
但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有几个?
大部分不过是为了赚取流量、吸引眼球、获得利益而已。
所以,还是长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