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书法的艺术与隐忧

 

春节期间,书法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写春联了。活动形式多样,有官方的、有民间的、也有个人的;琳琅满目,书体五体俱存,既精彩纷呈又鱼龙混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与对联可以说是结合得最好的一种样式,没有之一。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完全可以申报吉利斯世界纪录。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它既继承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但同时又存在着一种人们视而不见、或见而不懂的隐忧。参与书写春联者上至中国书协、省书协的“领导”们(或称领军人物),下到普通的民间的“善书者”,他们都是以满腔的热情参与此种活动。没有春联的春节,似乎年味都会逊色。

由于春联是一次性“消费”,人们大都不会去过多地参与欣赏和品评春联的含义以及书写的优劣。但作为官方发出的“名家”书写的春联它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它除了凑热闹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欣赏,甚至会有人保存下来供学习之用。

前天见《书法报》发出的“笔走龙蛇翰墨迎春——书法名家春联作品选”,忍不住打开欣赏一下,一为“名家”,二为“春联作品”,果然是不同凡响,名家风采跃然纸上。书体多样,书写精彩纷呈,但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

春联,首先应该是“联”。在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楹联是一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它集诗、词、曲、赋的精华,聚意美、节美、形美于一体,看起来整齐美观,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意味深长。如果以好的书法表现出来,那更是珠联璧合,妙不可言了。联家白启寰曾用一副对联歌颂对联:“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堪称咏联绝唱。

当今书法家写春联,更是让“联”大放异彩。但可惜书法家不懂对联的人太多,还给闹出不少笑话。

“笔走龙蛇翰墨迎春——书法名家春联作品选”中,基本上都是书法名家。如云南省书协主席杜建民先生有大篆书写的一联:“龙蛇随笔走,意气伴春发。”不知是否自撰联,此联意境不错,用语也当。但依联律看,问题有二:其一,下联尾字对仗不工整;其二,下联唯"春”一字平声,又犯孤平之病。上联“龙蛇随笔走”(平平平仄仄),下联应以(仄仄仄平平)对之为工对。现联作者以“意气伴春发”(仄仄仄平仄)对出,下联尾字用“发”(入声),成“仄仄仄平仄”,不但对仗欠工整,而且“春”字(平声)单出,又犯孤平之病。《书法报》刊发时附了释文,“龙蛇随笔走,意气伴春发”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发展”的“发”,而杜先生的大篆写成了“头发”的“发”。不过两个“发”都是入声字,發(发)音伐,本入<名>①射箭曰發,引弓矢之称,例:”其君好發者,其臣决拾”②生曰發,生长之称,例:“是故草木之發,若蒸气”;髮(发)音法,本入<名>①人头上毛曰髮,通称头发,例:白髮、华髮②草木曰髮,地以草木为毛发,故称。在大篆(古文字)中”髮”与”發”是完全不同的写法。短短的一副五字联(共十字)出现这么多错误(又是名家)的确不应该。

书法也是传统文化,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瑰宝。日本学者平冈武夫说”中国的文化就是汉字文化”,可谓一语中的。对联、书法对文字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文化人(书法家)是不是要比一般人更了解,更敬畏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汉字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