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一个柳絮飘扬的周六,我有幸聆听了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亲自执教的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提到了今天教学的重点有三点,分别是:当我站在黑板前是“画龙点睛、雪中送炭”;当我走近学生时是“见缝插针、顺势而导”;当我站在孩子背后时是“推波助澜、坚强后盾”。要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发言的内容作为课堂的资源。窦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通过展示插图,书法作品,让学生猜到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作者是著名的鲁迅先生,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在4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既提到了作者,又为讲《山海经》作了铺垫。
课一开始,窦老师便提出问题:你读到了什么?直接从文本理解导入。第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提炼,你读懂了什么?鲁迅究竟怎样写阿长?让同学们抓住事件,列出题纲,从而找出态度。窦老师强调把事情串联起来,编织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窦老师和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了梳理,按事件发展顺序列出六个方面:“谋害隐鼠、切切察察、摆成大字、逼吃福橘、爱讲道理、买《山海经》”,其中主要品读了三个事件:“摆大字”、“逼吃福橘”、“买《山海经》”。
窦老师强调回忆性散文不能面面俱到,要“求主舍次”。中间的课题解读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还要读什么?――永远写不完的阿长”,让孩子们纷纷诉说,师生共同齐读与表演,表达对阿长的怀念。最后窦老师引领学生回归课题,强化情感,窦老师强调鲁迅先生还看了许多许多的书,现在北大的校徽还在沿用他的设计,博物馆里收藏着他的作品,他还在美术版画方面做出了贡献。而鲁迅先生能有如此他的成功,阿长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一个人能遇到影响他一生的书是多么幸福!一个人能遇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又是多么幸运!” 在最后师生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他的魂灵”。结束本课。
窦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气氛,面对陌生的学生,她能把课堂气氛带动的非常活跃,带领孩子们走近文本,最后再走出文本,精湛的教学艺术让我们佩服!她的语言,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透露着一种美,让每个在她课堂上学习过的孩子都拥有一种学习的幸福!
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也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窦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与学生的零距离感,让一堂课教的容易学的轻松。这次听课受益匪浅,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向优秀者靠近,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