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一直都是花更多的心思去关注并帮助看似弱势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他们,课堂作业时巡视的时间挤给他们,批改作业的大部分精力投给他们,甚至因为他们可能再听一次就会懂,不惜占用课堂时间反复地讲给他们听。可不管怎样努力,结果总是令我大失所望,知识掌握仍是含含糊糊,作业仍是错误百出,成绩自然一塌糊涂。
我百思不得其解,逐渐以为班容量的不断扩大、家长素质客观偏低(本班家长多数以打工为生,普遍知识水平偏低)而新课程所安排的课时又没有辅差时间,这是班内不断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出现学困生不足为奇,但是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了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改变了我一些看法,一次我去学校后勤领工具路过操场,看到了不一样的孩子们。体育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准备活动、游戏、练武术……在朝气蓬勃的快乐气氛中我发现竟没有一个孩子掉队。游戏中他们是那么团结努力,做动作时虽然参差不齐,却看得出他们每一个都在力求做得标准……
为什么所有的孩子在体育课中表现得那么优秀?体育课更多是用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而数学课要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来探究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而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我尽量在课堂的设计中力求做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但在更多时候却被我“想当然”地设计在同一起跑线上,统一提出要求。每次讲到难题,我总以为只要是我讲过了,每个小朋友都应该会,于是提问的时候我经常提问后进生,只要他们回答不出来,我总是很生气,以为是他们不在认真听,其实他们是真的听不懂,对他们来说要求太高了。相反,一些积极举手的聪明孩子,受到了我的冷落,也会郁郁不欢。对于这些挂在统一高度的“苹果”,有的孩子踮起脚张嘴就能咬到,而有的孩子却使劲跳也够不着。长此以往,这些“够不着”的孩子不掉队倒不正常了。体育课中孩子们的表现启发我:设计起点低一点,要求具体一点,孩子们的收获就会多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