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良好的目标,不仅仅要遵守是“孩子想要的”准则,还必须符合7个原则,首先我们谈谈是“孩子想要的”的重要性,父母与孩子愿意一起讨论想要达成的目标时,就可以发现孩子真正的需要,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进而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因为这个目标是她自己的选择,而非他人的想法,同时当孩子发现自己想要的目标,父母“听懂”“了解”时,也会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还必须符合的七个原则是:
1,使用正向的叙述方式。是“要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只听从“做什么”,而会省略“不”这样的信息,因此当我们向大脑发出不要打人的信息时,大脑会自动执行打人的信息,进而影响接收正确的信息。所以若是孩子发出了一个“不要”的信息,父母必须协助他分辨,在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原因,问她要什么,比如我要交朋友,一旦孩子发出正向信息,父母要引导孩子发展出一个具体目标,进而执行。
2,以过程的方式进行叙述,犹如看影片一般的进行,也就是孩子在叙述目标时,是犹如一组连环画面进行的,这样的功能是借由叙述的过程,先在孩子的头脑中演第一次这会比静态想象的目标更能发展出主动的步骤这样也更容易提高完成目标的执行力。
3,存在于此时此刻的当下。孩子的目标最好是立即可做而非遥远的,比如一个初三孩子的目标是考好这次月考,比考上第一志愿更加切实可行。如果已经朝预定目标前进,那么现在可以做的是什么事?
4,具体化,具体化的目标,胜过抽象的目标,描述的越具体就越具有超强的动力,同时执行力也会越高。例如我要考上某某大学,会比考上第一志愿具体,我要瘦身2000克,会比瘦一点更明确。
5,从小步骤开始。老子曾经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的路只有跨出一步,再一步步的走下去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有一点一点慢慢去做,才可以解决。良好的目标要从小步骤开始,父母可以询问孩子:当事情可以有所改善时,你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做的改变是什么?你想从哪件事开始?这都是可以尝试的第一步。
6,要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设定的目标不是先改变别人,或是改造某件事,而是孩子能做的以及可以持续做的,有的目标很好,但孩子无法控制,那也没有用。例如如果一个从来不读书,但现在想拼大考的初中生,定的目标是每天读书三小时,倒不如由每天读书十分钟开始,因为一旦养成读书的习惯,建立了成功经验之后,她读书的时间自然容易增加。
7,使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描述。依孩子的意思为主,以他的语言来叙述,而不是以父母的意愿为主,这不但可以与孩子同步,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例如孩子的目标是’想要交朋友,父母就不要说成“你希望人际关系变好”,而可以说,好,我明白、我知道、你想要交朋友……
父母要学着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好好的敞开心扉,听见孩子的目标,并进一步正向引导孩子觉察,让孩子了解自我,分辨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懂得区隔与取舍,提升自信,这是父母终身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