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只是吐槽。
在某个时刻,我产生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自己的一种思维定式。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中,我秉承着一个准则性的三部曲。第一点,我们要保障学生的健康与安全。这是所有话题中的基本话题。倘若忽视了这第一点,所有都是不值得一提。在这点上,即便某个学校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它重视生命和生活教育,它也不失为一个特色学校,也应当作为一个范例使之推广。这点上,我们县就有例子。这可能是在教学成绩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的,另谋出路的一种无奈。第二点,习惯和个性及特长。有些学生的成绩是得不到提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注重他们的习惯培养。大三暑期,弄了个辅导班。一生下学期六年级,语文成绩9分。当他与其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爸爸只会看到他人的问题,而忽视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甚至有时候导火索正是他儿子自己。当该生在家楼上打游戏时,若是饭点。他爸爸更是端着饭菜置于他的面前。接下来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在大学寝室里,一边吃着外卖,一边玩着游戏的情景。他家又是开饭店的,这在物质层面上给他挑食提供了一种助推力。在整个辅导班里,他对餐食最为挑拣。我不去判断行为或行为本身,而是阐述一个例子。大四下学期,我去一个民工子弟学校实习。班里有一同桌,二人的语文成绩都是个位数。我从不恶意地批评他们。除去成绩一面,他们遵守纪律,爱好运动,待人有礼,不会与他人冲突。班里还有另一同桌,他们二人是双胞胎。各方面都非常相似。但弟弟更为好玩,上课时而手舞足蹈。他哥哥会对他进行劝阻。二人的成绩离及格都有些距离。倘若他们一日学技,踏实肯干,也定会有人愿意招用他们。他们取却成绩方面的问题,习惯上并无大碍。同时,物质的条件,让他们无法挑三拣四。如果此时,有一位师者,能发现他们的特长或能够专注的事,那便是良师。面对他们,我无法提高他们的成绩。我曾多次对自己说: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学生的成绩是提不上去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能更去关注他们的习惯。如果在培养习惯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或者能培养他们学习的习惯,那更是一件好事。第三,才是知识性教学。其实第二点上还忽视了德育。
我们从小无意识地就会接受“人性本善”的观点。而我们那时根本没有国学方面的教学和教育,对《三字经》也是听听书名而已。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没有碰到人事大恶,所以在童心中萌发“人性本善”的观念。而在某一时刻,我用“人性本恶”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这世间或周遭的人事,却更能帮助我自己去理解。
婴幼儿无知。我们常常拿无知作为一个庇护理由。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是没有爱怜之心。我们能看到他们呈现的是一种破坏性的场面。所以我们在他们还不会牙牙学语之时,便反反复复地在他们的眼前比划着,告诉他们不应该这样。我们还时常拿年龄小来作不被惩戒或推卸责任的借口。一个小孩拿着石子,在你的车上刮划,当你的怒气涌上心头,这时他(她)的父母出现了,开口便言:孩子这么小,知道什么呀?/孩子小,不懂事。一个孩子在你的书或纸上乱涂乱画;一个孩子破坏整辆车的环境或整节车厢的宁静;一个孩子破坏你的作品,甚至这个作品中注入了你很多的心血。想起那一日,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孩,吹着刺耳的玩具笛子。从这个小孩上车一直到这个他下车,他一直在吹着。车上的人,乃至司机,都被他折磨得不堪忍受。而携带这位孩子的,是一位爷爷。在此期间,他仅仅只是口头劝阻几次。车上的乘客也是反映了几次。我在脑海里幻想了无数次那样的场面:把他们一对爷孙赶下车或者直接把他们丢下去,就像超级英雄电影中的那种大战斗的画面。自此之后,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在公共场合里骚扰他人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对了,当时还堵车了。可想而知,车上的乘客包括了我忍受了多久。这位爷爷,错过了一次教育机会,或者说放纵(包庇)了孩子错误的行为。而本质上是一种无脑的溺爱。在道德层面上,是这个小孩的一种无知,我们可以判定,他的随心所欲,正是人性本恶的一种体现。当然我自己也觉得这么说,有点牵强,但是这种刻意的解读帮助我解释了这种现象。
当你向孩子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时。家长不以为然,并说:他(她)在家里很乖的。那么基本上,我们可以明确地是,面对这个孩子我们无需多言。人类早已过了封闭性独居的时期。在学校学习的另一方面重要作用就是接触群体,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感受类社会化的生活,当然在这一环境中也会受伤。如果这个孩子一辈子呆在家中,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很棒。在一句简单的话语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对于老师的不信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完成一种反馈,那就是老师对孩子的忽视或放纵。二、我们常言:我们常常把最好的脾气给他人,却把最坏的脾气给自己的家人(最亲爱的人)。那么在这一点上,这个孩子的表现可圈可点。倘若家的环境是一个内心自设高压线的地方,那么所有在外犯的错误,不会暴露,也不会得到教育。这恰恰是另一种危险。
为什么我们培养一个好习惯很难,改正一个缺点很难,因为它们都要去改变一个坏习惯。而这些坏习惯都是我们本身恶下驱使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早睡早起”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对应的“晚睡晚起”是一个坏的习惯。抛却因工作或其他因素造成无法“早睡早起”的原因,我们的晚睡晚起,只是顺应了人性中的随心所欲和慵懒的一种状态,以及无法自制的内心。在一定层面上,我们看到的善,它并非是真善,而是对恶的一种控制,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制。那么在这个层面上,关于善心和善行哪个是真善,答案趋于后者。因为我们判定人,或去议论人,都是根据于人的一生行为,虽然我认为判定和议论他人是一件危险及愚蠢的事。
这种恶到制恶到善的过程,也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直接断定一个人无可救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人的可塑性。那么古人语:三岁看老,是不是没有道理了呢。而我却愈发觉得这句话有其深刻的道理。但这种看法,也是长时期造成的。早期的恶习不加以修正,那么后期必定更难改变,甚至酿成灾祸。如同火势,起初不灭,后期更旺。
哎,累了,xiabibi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