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大叶肺炎,住院治疗。我和爱人轮流陪护照料。
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所以每年隔三差五的总要去医院“光顾”几次,而且几乎每年都要住上一段时间。长此以往,我对于我们当地的医院,尤其是儿科的熟悉程度,仅次于我家和任职的公司。
当然不新鲜。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可能是整个医院里病人最多的科室了。不要说病房,走廊的临时床位一张紧挨着一张,几乎全年人满为患。
当然也可能是整个医院里最忙、最吵、最热闹的科室了。孩子扎堆的地方原本就清净不了,何况还要扎针、雾化和吃药,每一样都能让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再加上急得跳脚的家长,和恨不得捋了袖子,代为挨针受罪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整个病区最热闹的时候,简直是鬼哭狼嚎、鸡飞狗跳,秒杀傍晚的菜市场。
不过,一个星期的陪护之后,我还是有了些不同以往的体会,或者说,以前看到听到了,却没往深里去想,这次不经意地就想到了,感觉也挺有意思。
1、针头面前人人平等。
在儿科里,每次看到扎针,我就腿软。尤其是看到幼小的宝宝被几个人强摁在操作台上,由于手臂血管细小,输液的针头只能往头上扎时,我往往立刻撒腿就跑。
别说看了,只听得小孩惨烈的哭声我就头皮发麻。还不能闭眼,一闭眼那脑补的画面就自动浮现在面前,所以只好当个睁眼的白痴,远远地找个角落,把自己彻底放空。
我自己的孩子更是这样。两个女儿以前输液,只要是往头上扎的,我从不往跟前凑。因为我是家长,又不能离得太远,只能在护士站附近忍受煎熬。听着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感觉身上直冒冷汗。
因此想想,不论是多么娇生惯养的孩子,哪怕是金枝玉叶、皇亲国戚,只要是到了医生手上,打针输液的时候,还不是一样“人为刀殂,我为鱼肉”,不得不乖乖地“任人宰割”。所以,就这点而言,在针头和手术刀面前,权贵和平民一样,是人人平等,毫无特权的。
忽然明白,医院的病号服不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吗?管你什么职业、地位、收入、学历,到了这里就只有一个身份:病人。不仅是特权,某种程度上,连尊严也收了。跟坐牢很像。
当然了,实际生活中肯定没这么简单,归根结底,这一套手段,针对的还是普通百姓罢了。
不管怎样,每次看到小孩扎针,哪怕是我最烦、最讨厌的小孩,心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一颤:真可怜!
2、白天端庄优雅,夜晚妖娆销魂。
在儿科里,往往一个孩子至少一个家长照料,尤以年轻或中年的母亲居多。
这些母亲在平日里,原本个个收拾的利利落落、体体面面,也不乏花枝招展或雍容华贵的类型,可一到了夜晚,和生病的孩子一起挤在窄小的病床上进入梦乡,个人的另一面立刻暴露出来。
有说梦话的,有傻笑的,有鼾声如雷的,有一惊一乍突然惊醒的,还有半夜一伸腿,把孩子从床上踹下去的。
睡姿更是千奇百怪。有举手投降的,有蜷成一团的,有趴着屁股撅老高的,还有四仰八叉流口水的。白天的端庄和优雅荡然无存,只剩了彻底松弛后的自在和放任。
男人自然也一样。一旦进入梦乡,全然忘乎所以,只要舒服畅快,什么仪表、形象,全都消失殆尽。
半夜起来上厕所,从走廊的临时病床和一扇扇或敞或掩的病房前走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色妖娆睡态,各种鼾声呓语,加上我本就睡眼惺忪、头重脚轻,迷迷糊糊中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
待到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各人也都洗漱完毕,拾掇整齐,就像机器的模式切换一般,大家又回复了平日的状态,与夜晚的自己完全判若两人了。
医院的夜晚,让我有幸见识了陌生的人们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而且还是群体性的展示。
以前有美女在网上直播睡觉的过程,引来无数看客的围观,如果在医院架设一台摄像机,把人们白天和夜晚的状态做一次全程直播,不知会有多少人对此感兴趣。
最起码这会是一项了不起的行为艺术。
3、生活不易,快手给力。
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来城里医院看病的,除了附近的常住居民,乡村的病人也越来越多。这从他们的衣着相貌、言行举止里都能看得出来。
但除了他们饱经风霜的黝黑脸膛,和大呼小叫的行为习惯外,我发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玩快手。
孩子扎上针,安安静静地躺着输液,或者睡着的时候,家长们一般都会掏出手机,消磨时光。
城里的家长一般都在海淘、玩微信、刷朋友圈、追电视剧什么的,而农村的家长,除了看电视剧,大部分都在玩快手。只要没什么事,他们一次能看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钟头,边看边乐,遇到特别好玩的,还会拿着手机给旁边的人看。
我们的病房有四个床位,我们隔壁和最里边靠墙床位的孩子来都自农村。
隔壁床位孩子的父亲是个中年汉子,生病的女儿刚两岁,他还有个儿子,儿子已经结婚也有了孩子,那孩子只比他女儿,也就是孩子的姑姑小了几个月。这位父亲体格健壮,话不多,就是喜欢在吃过午饭,大人孩子们都午休的时候,掏出手机玩快手。他玩起来很投入,几乎一个接着一个,而且声音从不调低,也从不在乎别人不满的“啧啧”声。
靠墙床位的孩子,照顾他的是爷爷奶奶。奶奶通常躺在床上,让孙子趴在她怀里睡,她说这样孙子才睡得香。而那位爷爷就蜷在床脚,掏出手机独自玩快手。尤其晚上,人们都睡了,还能听到他的傻笑声。
我在想,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快手也许就是他们生活中,唯一能让他们忘却生活的艰辛,带来短暂欢乐的东西了。
4、久病床前也无慈母(父)。
儿科在一楼,加了临时病床,走廊将近一半的空间就没了,另一半又常常站满了哭闹的孩子、焦急的家长和忙得团团转的护士。
所以我平时到后院打饭,往往会直接从走廊尽头的楼梯上到二楼,穿过二楼妇科去到后院厨房。完了再穿过妇科回来,在走廊尽头下到一楼。
虽然是楼上楼下之隔,但常常觉得儿科和妇科,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区别太明显了。
二楼妇科安安静静,根本听不到大声喧哗,走廊里宽敞整洁,从头到尾见不到任何杂物。事实上,很多时候连人看不到。人都在哪儿呢?当然都在病房里,产妇是不可能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睡走廊的。
但最根本的区别不在这里。
透过敞开或半掩的病房,我看到二楼的产妇,要么躺在床上,一脸慈爱的看着身旁的宝宝,要么半倚在床头,看着怀里粉嫩的宝宝,和身旁年轻的爸爸一起,无限怜爱地笑着吻着,完全是童话般美妙的情景。
可是一到楼下儿科,那种慈母娇儿的情景立刻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家长的咆哮和熊孩子的哭嚎。尤其是妈妈们,有的妈妈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孩子对吵对打,使得整个病区处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暴躁和粗俗的味道。
短短几年光景,那些慈爱的母亲到哪里去了?生儿育女,改变的不仅是女人的体型,更让她们的性情有了天壤之别。
其实对待孩子,唯一的秘诀就是耐心。只是照顾孩子,原本就是件劳心劳力的差事,加之几年共同的生活经历,最初的新鲜感早就烟消云散,如今因为孩子住院陪床,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各种各样的牺牲,时间久了,不顺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再多的耐心也会被消磨殆尽。
所以,不仅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也无慈(父)母。
5、医生是个神奇的物种。
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是医生的晨会时间,很多家长早早地就带着孩子,焦急地守在办公室门口。人越等越多,站满了门口的走廊,再往两边的病房延伸,只等会议结束,门一开,立马潮水一般地涌进去。
儿科的医生确实辛苦,从一脚踏进办公室开始,身旁的家长和病儿几乎就不断。尤其换季,感冒发烧高发的时节,那医生更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中间。
我昨天大概观察了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里,医生就是在不停地和家长交流、看孩子的口腔、听孩子的心肺、看化验单结果、在电脑上开药。往往一个孩子还没看完,旁边的家长已经在跃跃欲试了。反正那段时间里,医生除了工作什么都干不了,别说上网聊天刷朋友圈了,连个厕所都没去。
我觉得这些医生的工作,根本就不需要监督,病人和家属往他身边一站,你说他能不管不问吗?有时候觉得医生就是个陀螺,鞭绳就在病人和家属手里,只要他们在面前出现,那就是一种无形的抽打。
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少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要熟悉成千上万的病理知识,而且这个行业的知识更新换代同样很快,必须要边干边学,才不会被淘汰。
我觉得还有几点。医生问诊看病的时候,往往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因为病人的描述大多不到位,显示的症状可能只是表象,要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判断,并开出对应组合的药方,这的确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而且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仪器也是五花八门,大的从核磁共振、高压氧舱、直线加速器,小的到一个针头、诊断试纸、心脏支架,而且几乎囊括了当前所有高精尖的科技手段,这是其它很多行业都不存在的情况。
另外医生这个职业的作用,不仅仅是要救死扶伤,而且效果还得立竿见影,可以及时验证才行。生病这种事情是耽误不得的,尤其危急重症的患者,分分钟都有死亡的危险。时常处于这种高压下的作业环境,在我们常人看来,若没有一颗鲸鱼那么大的心脏,委实承受不了。可经验丰富的医生,无论面对多么糟糕的病患,都能保持铁一般的神经和冰一般的神情,没有日常见惯了血淋淋的经历,怎么能有这种超强的心理素养?
所以感觉医生真的是个神奇的物种,而医生的圈子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独特的语言符号和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游戏规则和行为习惯,对内是一个井然有序又怡然自得的王国,对外则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又望洋兴叹。
医生就在我们身边,但其实,我们通常是在隔着玻璃交谈。
其实还有些别的感受。
比如隔上几天,护士就会拿上一份《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让家属填,通常也没人细看,直接在每一项后面的“满意”栏里全部打勾。
虽说这东西的效果完全就是个形式,不过也说明了院方有进一步改善服务的意愿。况且护士的工作也真辛苦,几十个病号,就那么几个护士,不停地扎针、接针、封针、拔针,还要安排换药、雾化、排痰、量体温,孩子不配合要哄,家长情绪要安抚,还要落实医院的卫生检查、消毒防菌等任务,每天脚不沾地的在大家面前跑来跑去,作为家属你还能说啥?
不过经过十几天的治疗,女儿的病情慢慢好转了,每天开开心心地在病房里跑来跑去,不用上学,不用做作业,还有家长专职伺候,感觉比放假还爽。看她活蹦乱跳的样子,我们心里的石头也慢慢地落了地。
下面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时候出院了。这里毕竟不是久留之地,虽说每天缴费窗口,人们争着抢着往里面塞钱,还生怕塞得慢了人家不要。
感觉医院真的是个大舞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来者不拒。男女老少,不用彩排,即时上演。
在这里,你能洞见人性的脆弱和阴暗,也能体会情感的强大和温暖。
不管情不情愿,无论是谁,一生中总要来光顾几回。可以说,这里就是连接生死的桥梁,作用毋庸置疑,地位不可替代。
或许很多人并不这么想,来了,走了,行色匆匆,留下的是病痛,带走的是轻松。一旦跨出大门,再也不想回头。
而对于医院,看谁也都是过客,不刻意盼望谁来,也不会强求谁留。一个又一个,一年又一年,任一番番悲喜剧轮番上演,永远也不会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