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事总先怪自己?经常自责的根源,多和成长教育环境有关!青岛心理咨询机构来解惑
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还是不由自主觉得“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就像:团队项目出了问题,哪怕自己只负责一小部分,也会把主要责任揽到身上;甚至别人脸色不好,都要琢磨“是不是我惹他不高兴了”。这种习惯性自责,可不是心善、责任心的体现,根源往往是小时候的教育环境埋下的种子,尤其是那种羞辱式教育,最容易催生“犯错”和“我不好”的关联性,造成经常自责的习惯养成。
类似的话很多人都领教过吧?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了碗,爸妈说的是“你怎么这么笨,连个碗都拿不住”;考试考砸了,扑面而来的是“你怎么这么没用,别人都能考好就你不行”;哪怕是和同学闹矛盾,也会被指责“肯定是你不对,不然他怎么不找别人麻烦”。这些话因为发生的频率太高,导致大家已经习惯性接受这是一种尖锐的批评,但这从本质上其实是赤裸裸的羞辱,因为它不是针对事情本身,而是在否定作用对象的整个人。
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说,羞辱式教育会直接破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小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身边人的评价。如果每次犯错,得到的都是这种直接否定评价,内心就会溃缩出一种认知:我犯错=我不好=我不值得被喜欢。为了避免这种被讨厌的感觉,我们会开始过度在意“有没有犯错”从而变得谨小慎微,哪怕只是一点小事,也会受到惊吓般的先把责任揽过来,觉得是我的问题才会这样。
更要命的是,这种教育会让我们养成“向内攻击”的习惯。遇到问题时,正常人会先想“这件事哪里出了问题”,而被羞辱式教育影响的人,会先想“我哪里有问题”。例如工作中方案被驳回,一般人会琢磨“是不是方案逻辑有问题”,而你会先怀疑“是不是我能力不行,连个方案都做不好”;和朋友吵架,别人会想“我们哪里沟通错了”,而你会先自我检讨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不该跟他计较。这些都是向内攻击的具体表现,而且随着不断的心理暗示,“自我攻击”的次数越来越多,最终会让人变得自卑、敏感,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抑郁情绪,这时候就需要青岛抑郁焦虑咨询中心这样的专业机构介入,帮助疏导这些积压的负面情绪。
在此之前,我们先努力跟笔者学习自行调整这种习惯性自责吧。开始调整的前提是,自己得学会区分事情和人,也就是说事情没做好,不代表你这个人不好。比如:你忘了给朋友带东西,这只是一件事没做到位,而不是你这个人不靠谱;工作中出了小失误,这是工作上的概率问题,而不是你能力差。每次自责念头启动的时候,都努力把“我不好”的想法转换成“这件事没做好”,慢慢把“事”和“人”分开。
也可以试着“给自己找理由”这个方案。别觉得找理由就是推卸责任,反而合理的理由能帮你客观看待问题。比如考试没考好,除了“我没努力”,是不是还有“这次题目太难”、“考试时有点紧张”这些原因?和同事合作出问题,除了“我没配合好”,是不是还有“沟通的时候信息没同步”、“时间太紧张” 这些因素?多想想其他可能性,就不会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毕竟个人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自责,是因为小时候没人告诉我们“犯错也没关系”。青岛飞米粒心理咨询会帮你补上这一课,教你怎么“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怎么用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就像对待身边的朋友一样。朋友犯错了,你会安慰他/她“没事,下次注意就好”,对待自己也该这样。
最后想跟你说:没有人永远不犯错,也没有人永远做得好。偶尔的自责是正常的,但习惯性自责,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你值得被自己温柔对待,值得相信“哪怕做错事,你也依然很好”。要是过程中觉得难,青岛飞米粒心理咨询和青岛抑郁焦虑咨询中心都能陪你一起,慢慢走出自责的怪圈,学会跟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