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得更深远而透彻,人活着,为的是追求一辈子的幸福,而不仅仅只是起跑点或终点上的输赢,甚至也不是过程中的输赢。
——彭明辉
乍看封面和标题,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人生导师”书。但是读完全书,我对这本书的感觉依旧没变,还是那么的感慨和受用。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听过书里的一段话。那段话给我的震撼,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计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久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取巧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的“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须焦虑,而所谓的人生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这段话对于一个处于正独立生长的个体而言,能极大地抚平心中的焦躁和不安。尤其当环境不断家具躁动情绪的时候,这样的话语犹如潺潺清泉,凉爽、解渴。
作者是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个机械动力系退休教授,彭明辉老师,一位因为生计修读工科,却从未放弃人文修养,并且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不菲成就的真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这本书里,彭老谈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如何选择未来的职业、如何看待婚姻。这都是些终极问题,彭老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历练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答案。这些体悟不教条,而是生发自他的人生经验。道者娓娓动人,听着如痴如醉。
关于人生,他人生现代人都处在和人比较的恐惧之中,因此拼了命地要力争上游。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往往忘记了生命的本质是爱和真实,与其靠权势、名利和地位去换得身周熟人的肯定与尊敬,还不如努力去累积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对人的善意。当然他并不否认财富,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我们要明白“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享有”财富,只有后者能带来幸福。
关于学业和职业道路,他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急躁了,不到三十就想着找准人生的路向,其实这是很难的。梵高直到六十岁,才找到了跟自己命运和平相处的态度;塞尚直到六十岁才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画境;托尔斯泰五十二岁以后才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写下《忏悔录》(顺便安利卢梭的同名著作,不相上下)。
学业方面,在学校时,要多阅读;不在学校时,要交人师。唯有打开自己的人生格局和视野,才能为未来奠定良好基础。对于硕士研究生,他觉得最重要的是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和自行组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未来职场生活的最重要保障。因为台湾国际化程度较高,他对于留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察觉能力极限、见识国外文化和见识真正思考文化问题的人,这是他认为选择留学的三个真理由(其他都是盲从=_=)
职业方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这份工作好没意思,好无趣,我好像找一份合我志趣的工作。彭老说,这种观念有误区。他引了一位老师的话,“工作本来就不好玩。所以老板才会付你钱;工作如果好玩,老板哪需要付你钱?要不然你想想看,你去游乐园玩,是你付钱给老板?还是老板付钱给你?”这话有意思吧:)实际上,他认为不能把“志业”过分美化,工作本来就有枯燥的部分,我们必须接受。他认为一个比较好的职业观是:找到一份足以养家和养老的工作,并且有机会在工作里找到一些可以肯定的意义,下班后还有时间可以继续为自己一辈子的自我成长而努力。不得已的话,养家与养老优先,有时间让自己成长在其次,工作的意义只好放在最后面。毕竟年轻最重要的是要有成长的机会——有成长才有机会看见人生各种值得追求的意义,以及在未来成就人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婚姻,他的观点十分有意思:婚姻值得等待,30不晚,40尚可,50也不是不行。现在的社会环境和传统的婚姻模式发生了较大冲突,因此离婚率才高居不下。别急,你就算等到了值得托付终身的那个人,婚姻也会把你的爱情泡沫磨破。一场盛大的婚礼和婚约并不能消除两个人长期不同生活经验所累积下来的歧异。这些歧异带来的纷争往往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三观差异的结果。他还认为现代的新婚夫妇都有一种相处上的误区:认为既然结婚了,那对方就得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理解自己,殊不知他自己都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自己,何况完全明白你的心思呢?
彭老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千万别把婚姻的“义务感”看得太重要,要像交挚友那样对待爱人,这样才有机会接触一部分夫妻间没必要的压力和紧张关系。
总之,本书语言明快晓畅,通俗易懂,但所讲的道理却又深刻,我受教很多。
20151217 12:04 九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