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试了一次

我们2014年认识,在同一个城市,她2016年焦虑大爆发,抱怨老公和孩子。我介绍她去Tina的工作室咨询。

Tina聪明,已经知道咨询无效的可能性超过90%,为避免双方都做无用功,所以收咨询费,1000/2小时。(算是做个初步筛选)

为这2k,她犹豫了很多天,“刚换了学区房,钱很紧。”不过后来还是去了,带着老公和三岁的孩子。在她的表述里,这俩人是她人生困顿的源头。

过了几天,我问Tina具体情况如何?回复说:聊了一上午,症结只有一个,她,她太强势了,一句话都不让老公说。

我俩同时轻叹一声。

过去的6年,双方联系不多,我也不再说啥了,说了也不听,听了也不动。

从去年开始,沟通又增加了,她在微信问,我中规中矩的回。焦点仍然是“焦虑”老三样,钱、老公、女儿,这次让我担心的是已经9岁的小女孩,听起来已经非常“叛逆”,而且经常为很小的事情情绪失控。

原则让我无法拒绝,用两个多月又试了一次。

仍然无效,我说东她说西,思绪从1直接跳到5,还认为是一致的。我推荐的方法也不用,问其原因,回的也都驴唇不对马嘴,某某说“没关系”“不严重”,我今年真是耐心大涨,“某某说没关系,你不去找某某,还来问我干啥?”

她当然不是故意作对,毕竟痛苦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双方都很努力,诚心诚意,效果却接近零,这感觉非常糟糕。


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非常罕见,我们看着都有一个差不多大小的脑袋、比排球小一点儿,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声音,但其实没啥用。我们是在用自己的“过往”丈量未知。用生命里逝去的故事,去理解另一个人的话。

“理解”受阻,我就没办法了。谁能说说,我还能做什么?

咨询有两个功能:一是分析问题,问题分析清楚,答案就会在心里慢慢浮出来。水落石出重要的是耐心,分析和浮现都需要时间。这方法需要双方理解,或者说“同频”。

咨询第二个用处是:安慰,也就是现在都在宣扬的“情绪价值”。“对对对,现在男的真是啥也不是,害你这么抓狂。”

可我没有“抱抱功能”,也丝毫不想干这个。甚至觉得这玩意儿是麻醉剂,让人上瘾的同时越陷越深,终于耽误了治疗。假想一个50岁的人,还需要调整价值观么?那时候价值观还能调整么?

万事万物皆有局限。樱桃树只能提供樱桃,无法做家具,它长得歪歪扭扭的。长颈鹿挺好看,轻而易举就打败狮子,可不能当马骑。

在生命的游戏中,我们都有限。早安午安晚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