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雨

看着天空一下乌云密布,行走的人们有点慌了心神,加速的行进的脚步愈发显得匆忙,心里此刻直盼望着雨能迟些下。但天未遂人意,大雨还是来了。路上那些不想被雨淋的,三三两两开始躲入就近的屋檐。有些人急回家,冒雨赶回去后发现也被淋湿了半个身子。

雨越发下大,空气中的雨声越来越急慢慢充斥满这个世界,充斥满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一个个雨滴像被什么有力地拍在地上,碎落成几瓣。远处撑着伞的行人在雨的笼罩下只看见了一个轮廓,疾驰的汽车已经放缓了行速。大地上的积水慢慢变厚形成一条条河流。

对于一个心急的人,车前的刮雨器一晃一晃的实在有点碍眼。屋檐下躲雨的人们看起来也显得有点急躁,他们原本都是要去往世界的四面八方的人,不料被一场雨阻拦,只能在屋檐下停下了脚步。

有那些不怕被雨淋的年轻人,他们缺乏耐心,没躲一会决定走出屋檐冒雨前行,有力的小腿一迈,没几步便消失在了雨中。屋檐下,剩下的一部分中年人都暗暗佩服这些年轻人想走就走的勇气,然后自己继续默默在屋檐下,等待雨停。

但雨还要再下一会。

几十年的光景里,想必这些中年人也曾有过在风雨里前行的经历,只是后来随年事增高,最后都选择躲在了屋檐里。冒雨前行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洒脱,但对他们而言被雨淋湿显得可能多少有点狼狈。

躲雨大概已经成为了许多动物本能的一种行为习惯。没有听说有什么动物总是不畏风雨里前行的,有的可能那都属于自然的强者,比如说高尔基诗歌里的“海燕”。

我们父母的从小也都告知我们,下大雨要记得回家。这让我们慢慢形成一种不能被雨淋的认知。

许多影视文化里许多某种人类的情感通常也需要借用到雨来表达。比如亲人生离死别的场景需要下雨,战争里的悲情画面需要下雨,有时情人之间的分别也需要下雨。

我们身体里的某种情感好像就这样被雨限制或压抑住了,不能释放。想要释放就必须去到雨,畅汗淋漓地淋一场大雨。这也大概是影视文化里很需要借助雨引起共情的原因。

但我们从小的教育,还有许多躲雨的人和雨具的存在好像都在用力的告诉我们, 去到雨里需要花费你很大的勇气。

伟大的博尔赫斯有一次在户外跌倒在雨里,便当场要求是死在这雨里。他形容雨是温柔的,他说乌鸦会把他的肉从骨头里啄去,大自然会收留他。

我觉得他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的强者。但这样的感受是生活得精致的人不好感受到的。相反,你有可能觉得这些可能有点矫情,包括许多影视文化里需要借助雨来表达的人类的某种情感也可能也显得矫揉造作。但躲雨是自古就存在,还有雨里藏着关于人类的某种情感的秘密,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我儿时在一个夏天,与几位小友在户外玩耍,忽然遇一场大雨。那时按照思维的习惯照例我们几个都慌了,急忙想寻找可以躲雨的地方,可是我们到的地方很偏,最终雨停这地方也没能找到。

但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即将到来的雨我们心里害怕之中夹杂有许多兴奋。

雨如期而至。雨点一下拍湿了我们的衣襟,拍打在我们脸颊并没有让我们感到不适,相反我们在雨里甚至感觉到之前从未感觉过的舒服。我们身体上的某个器官好像在雨里一下被打开了。沉浸在雨里让我们感受到了某种美的感受。我们都觉得发现了藏在雨里的某种秘密,内心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喜悦。

这时我注意到旁边有一亩池塘,雨滴一个个打在水面,打在荷叶上,池塘里有游动的,不知道是不是鱼儿。那时也还不知道“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这样的诗句。

但没有过多的表达,不经刻意的渲染。这是我淋过的最美的一场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