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NiNi今年8岁,从没报过任何的兴趣班。
一到周末,我和老公都会带着NiNi到处去玩。
NiNi独立、有主见、活力爆棚。
有时候我也会问NiNi是否对某某班感兴趣,想不想去体验一下,每次都会被NiNi回绝:“我不感兴趣,周末我很忙,要去玩的。”
上兴趣班是女儿的事,既然女儿这么回答,我便作罢了。
只是每次听同事朋友聊起他们的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我的内心总会升起一股焦虑。
焦虑是剧情,是逾越现实边界的幻想。我在幻想掌控自己不能掌控的。
我向内观。
我觉察到自己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我想掌控NiNi也像别的孩子那样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我幻想通过孩子参加兴趣班来证明我是一个关心孩子、全面发展孩子的母亲。
我觉察到自己不接纳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接纳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我幻想着自己变得多么优秀,自己的孩子变得多么地多才多艺,才能够幸福。
剧情来了,没关系,我觉察到它了。
呼吸,把意识拉回到身体上。
我在看小我剧场的电影,那只是一出戏,小我爱怎么演就怎么演吧,它会过去的。
我不停地告诉自己。
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是,我和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可以给自己报个班。至于孩子要不要报兴趣班,那是孩子的事。倘若哪天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想要报班,那我可以给孩子缴费,这是我能做的。
孩子参加兴趣班,可以;
孩子不参加兴趣班,也可以;
怎样都可以。
把吸附在孩子上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不含期待地宠爱自己,发展我自己,这是我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
事实是,不管我愿不愿意承认,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孩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
我没有什么特长,一直都普普通通的,不也活得好好的吗?不也可以当下幸福吗?
我的孩子愿意去体验什么,什么时候去体验,是她内在自主生发的,不是我能够掌控的。就算我的孩子没有任何的特长,也可以当下幸福。
每一个孩子,经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为父母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的契机。
心理学者李雪说,所有的亲子关系归根结底,都是父母与自己的关系。
尹建莉老师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
允许自己如我所是,此刻的自己就可以活;发展我自己,成为我自己。
孩子,为她自己而来,她也在成为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