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陀的又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与托尔斯泰齐名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其中往往融入对宗教和终极问题的思考。陀的长篇都是大部头,最开始读的时著名的罪与罚,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直逼读者灵魂的拷问,使该书享有盛誉。作家余华形象的评价,读该书本来60的心率,突然就变成了120,并且维持这个120的心率持续整个阅读过程。没有读过这本书的简友们,强烈推荐。

读的第二部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此前写过一篇读后感,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一本不是那么容易读进去,不容易读,并不是因为它向《城堡》那样看几十页还如坠五里云雾中,该书本身故事性还是很强的,并且依据的时真实案件。主要的问题在于穿插其中的宗教问题思考,没有宗教知识作为背景,这些插曲是很难理解的。

最近读的《白痴》要亲切的多,只是书名太出众,每次被人撞到捧着看的时候,不禁对视哑然。书中主人公是一名没落先天患有癫痫的公爵,自幼离开俄罗斯到国外养病并进行针对治疗。若干年后会到俄罗斯的他,虽然为人真挚坦诚,但多年的国外生活已经让他显得不谙世故,很难融入故土,以至于人们甚至当面叫他“白痴”。当然故事很有很多人物和线索,如果要在这短短的读书笔记内写清楚委实很难。下面我只针对性的把我自认为值得记录和思考的地方分享给大家。

1、关于死刑(P26-P27)

公爵在火车上谈及对死刑的看法,认为死刑是比罪犯所犯罪名重的多的一种刑罚。死刑的问题在于,被执行人肯定的知道1小时后、10分钟后、1秒后自己将立刻死去,这是绝对的绝望。其他无论什么形式的肉刑,虽然身体是痛苦的,在人会本能的把灵魂从这件事情中抽离出去。而死刑最大的痛苦却来自于灵魂,来自于绝望。后面作者借公爵之口说道:如果想理解这种痛苦有多深就先对这个人宣布死刑判决,然后临刑前宣布赦免。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深有感受,1850年,作者由于参加反对沙皇农奴制的政治小组而被逮捕,并判处死刑。行刑当日,他前面的人已经戴上面罩准备执行枪决了,此时沙皇下达赦令,改死刑为流放西伯利亚。多么传奇!

2、关于“喷空”

这是说的郭立亚的父亲,伊尔沃京将军。将军家贫困潦倒,但年轻时参过军,甚至经常输入上流社会,后来家道中落。他在跟别人说话时口中没有半句真话,经常虚构一些人物,并把自己安插到报纸刊载的奇闻异事或者著名历史事件中,比如他说1812年自己还是个孩子时曾经见过拿破仑并受到赏识,见证了拿破仑的败退,与皇帝同处一室,并向他提出建议,这建议最终拯救了俄罗斯等等。这个性格让我联想到了《一句顶一万句》里的杨百顺,里面有一个名词“喷空”,就是天马行空的虚构故事,并讲的绘声绘色。但喷空之前要说明的,或者大家心照不宣对方在喷空。《白痴》中的将军一辈子都在“喷空”,如果偶然说了一句实在的话,自己都会感动的流泪

3、4、5、。。。。待续,娃要醒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