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与群友闲聊,漫谈起了古时人们对自己的谦称。从“在下”到“区区”,从“区区”到“不才”,从“不才”到“不佞”。
恰好“不佞”二字我不熟悉,查阅了一番资料后形成了此文。以上是缘起。
如上所述,“不佞”是古时人们对自己的谦称。其语出自《论语·公冶长》:“ 雍也,仁而不佞。”
全文的意思是说“雍呀,是一个仁人,可惜不会说话”。
从“不佞”二字被人用作谦称可见,在古时“佞”是一个褒义词。
因为谦称总是用贬义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恭谦。既然“不佞”是贬义词,那么自然而然”佞“在当时是一个褒义词了。
这一点与现如今的情况大相径庭。现如今”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比如”佞臣”,比如“佞人 “
这由褒至贬的词义变迁,体现的是人心的变迁。
话题重回到《论语·公冶长》。有人对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孔子是这么回答他的,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为什么一定要会说话呢?会说话的人,常常卖弄口舌,用言语对付别人,让别人无话可说,屡屡被人憎恨,冉雍是否得到了仁,我不知道。但无论是否得仁,他都用不着用佞去对待别人吧。
以上是”不佞“二字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