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正如视觉官能规定了一种特殊的接近实在的模式,确保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主观上的显现,人类理智的运作模式规定了一种特殊的接近实在的方式,一种特殊的视角,不过是更高层次的视角。
浅析:
在这里,哈里斯博士提出了基于感官的视角和基于精神理智的视角,并认为基于精神理智的视角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这进一步丰富了视角的层次。
感官代表感性,理智代表理性。哈里斯博士认为,理性视角高于感性视角。一般而言,的确如此。但是当感性视角升华为直观视角的时候,反而会超越理性视角,成为更高层次的视角。这或许是哈里斯博士较少注意到的。
直观视角,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观照,其中有感性也有理性,其感性不被表象所迷,其理性不被逻辑所拘,是更深层次的感性和更深层次的理性,是感性与理性交融并实现升华和超越后的智慧视角、智慧观照。
这种观照始终不离当下,不离这种观照本身。在这种智慧视角的观照下,一切现象都是当下任运的,呈现出一种活泼泼的生机。一切在当下鲜活地发生着,呈现着,变化着。
这种智慧的视角,对于呈现的现象只是静静地欣赏,而不做出任何“概念性”的评判,这种欣赏是诗意的,犹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这种视角下,没有对过去的沉湎,亦没有为未来的期冀,只有当下的诗意的美在静静地流淌......时间似乎不在“这里”,“这里”,超越了时间......
这种视角,既可以如实地观照东方文化的视角,也可以如实地观照西方文化的视角,能够深刻地洞见两种文化视角的不同之处,并能够在更高的视角下看到其内在的相通之处,甚至可以看到离于一切文化概念之后的圆融一体性。
当深刻地了悟到这种本自一体、本自圆融的根本性之后,就可以更深地理解两种文化其不同的视角,以及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人类文化向着更高的境界升华拓展出全新的视角。新的视角的诞生,意味着新的“视界-世界”必将随之而诞生,这是“视角-视界-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为任何人的个人意志所转移。
为东西方文化的友好交流以及世界和平和谐发展提供一份智慧和助力,这既是视角学的愿景,也是视角学的使命。
25、存在与理智、实在与语言之间的鸿沟必须被弥合。但有限的认知者无法达到这样一种理智。只有上帝创世的道才具有这一特征,词与物、逻各斯与实在在他那里合一。上帝的道以不可理解的方式将其本身传递到我们对事物的经验中,量度着我们的理智。
浅析:
在这里,哈里斯博士清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也代表了西方文化精英群体比较普遍的看法:只有“上帝”才是“真理”的唯一拥有者,相对于“上帝”的“无限”,人类的“视角”总是“有限”的。
就认知事物和存在的“真相”而言,人类的确会被感官所局限。作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印度文化,对此有着非常精深的探索。
在印度文化中,将阻碍人类认知世界真相和生命真相的局限分为五个层次:粗身鞘、能量鞘、心意鞘、智性鞘、喜乐鞘。
真相、真理如宝剑,局限和障碍如剑鞘。身体和感官是局限,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是局限,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是局限,智慧性体悟是局限,禅修带来的宁静与喜乐还是局限。只有彻底破除这些局限和障碍,生命才能获得最究竟的自由——同时也是真理境界的证量呈现。
对比哈里斯博士的阐释就会发现,通常来说,西方文化对于人类认知真理的局限性所达到的深入仅仅达到了“心意鞘”,对于“智性鞘”和“喜乐鞘”基本尚未涉及。
在基督教隐修派中,也有很多人可以在“近主修炼”中获得一种智慧性的体悟,或达到一种类似于禅修中获得的宁静与喜乐的境界,甚至有人达到了其称为“与上帝合一”的境界。但即使如此,也极少有人会意识到,这种智慧性的体悟以及“与上帝合一”的喜乐,仍然有着极为细微的“局限”。
对于这种局限的破除,在佛教中称为“扫除悟迹”,同时要破除一切概念局限,包括“佛”和“佛法”。
在西方文化中,“神”、“上帝”、“真主”等代表信仰本体和真理本体的概念是不允许被破除的。
注意,佛教中所说的“破除”不是否定信仰本体和真理本体,而是破除人对信仰本体和真理本体的“概念性执著”。
但由于人们认知的习惯,很难清晰地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对于无法分清其中差别的人,是不会接受所谓的“破除”的,因为他们会将这种“破除”当成对信仰本体和真理本体的彻底否定。
因此,我们需要在交流中把握交流对象在这一点上的认知情况。特别是面对有西方文化信仰的交流对象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果对方无法分辨这种差别,那么我们就需要尊重对方,交流的话题中就不要涉及所谓的“破除”。
特别是,如果我们自身尚未清晰地明辨这其中的细微差别,那么就不要轻易谈及这个问题。
相比于“破除”,保持对信仰本体和真理本体的坚定信仰和敬畏之心,更为重要。
“破除”的对象,仅仅是多余的、束缚心灵自由的“执著”,而不是信仰和敬畏本身。如果有伤及信仰和敬畏之心的可能,那就收回你的剑,千万手下留情!
哈里斯的阐述中提到了一个词——逻各斯。这个词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其中某些方面的含义接近于东方文化中的“道”。
逻格斯,可以视为上帝的智慧。“词与物、逻各斯与实在在他那里合一”,语言与对象,智慧与本体在他那里合一。
哈斯里博士所说的“上帝的道”,相当于“智慧与本体”的合一,是一种“无限”的本体的真理。
这种真理“度量着我们的理智”。就是说,人类认知的真理接近无限真理的程度是以无限真理为标尺的。
但由于人类的认知无法达到“上帝”的“无限”、“非视角”的认知,因此人类认知的真理将永远无法达到无限真理。
无限真理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人们只能在不断接近它的过程中不断开拓相对真理的新征程。
而在东方文化视角下,人类要获得超越性的真理虽然并不容易,但因为这种真理与生命本自一体,无需外求,因此见到真理、获得真理就不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东方文化将真理名之曰道,问道,闻道,悟道,见道,修道,证道,得道,成道,传道.....构成了东方人追寻真理、发现真理、实践真理、妙用真理、传播真理的真理之道。
何以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对于“真理”如此巨大的认知差异?也许原因众多,但以视角学的观点来看,原因也非常简单,只是视角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