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与穿越(4)成长之痛:孩子的痛苦从何而来?

温榆班六年级上学期教学报告

一、儿童发展与教学任务


成长之痛:孩子的痛苦从何而来?

“你们的痛苦乃是包着你们悟性的外壳破裂。 然而,正如果核必定破裂暴露于阳光下,你们也必定经历痛苦。 ”
----- 纪伯伦《先知·痛苦》

“你们中谁愿做一根芦苇,当万物齐声合唱时,唯独自己沉寂无声?”
----- 纪伯伦《先知·劳作》

别说七,八年前,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六七年级的孩子懒散而痛苦;就是放在两,三年前,我已经是华德福学校四年级的主班老师了,在当时问道班六年级的商业数学项目实践中,买到了郝泓宇自己出的书《人生悲喜录》,初读之下,仍觉得这种痛苦可能只是个体现象。

image

直到做了六年级孩子的主班老师,感受到了他们内在的变化、看到了他们日记本中的文字,才深深地感受到六年级的孩子(相对在“爱与自由”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啊,不知道其他体系的孩子是否会这样,还是会更早)确实在经历痛苦与挣扎,为自己的不完美哀叹,怨愤,想去超越平凡的自己,想去追逐自己的价值。这并非是无病呻吟,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他们真实的心路感受。

直到读了一些教育学根本性的图书,才明白六年级孩子他们为什么痛苦。在六年级,“自卑”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他们的思考力萌发,看待周围的世界更加清晰,这种“分辨率”的提高,似乎一下子重新发现和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周围的同学;也更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更加清晰,孩子对自己价值的确认和追求需求也愈加明显。但此时,恰逢孩子在六年级遭遇“身体的笨拙期“,“心理的低能期”,“思考力的萌发期”等诸多挑战,而面对渴求的外在目标和当下的内在能力之间的差距,自然会有许多的茫然,痛苦和手足无措。这种“自我的怀疑和低落”到达了谷地。

在此时成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就至关重要。我们能够不带情绪的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挣扎和突围,也能够接住孩子间歇性的疲惫和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去面对困难,接纳现状,一步一步去做。让他们相信只要去做,做一点就会进步一点。这就是在六年级他们要认识和相信的核心规律或秩序。这是孩子们在六年级穿越黑暗隧道的关键。

如果孩子之前就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过面对困难和要求的经验,那么此时的对话和工作就会顺当的多。如果孩子之前在生活与学习中,总被轻易的赞赏,被要求的很少,面对困难时,也多被回避或消解了意义。这时候家长和孩子的工作就会比较艰难。更差的情况是,当没有成人的引导和帮助,孩子自身也缺乏力量突围时,孩子就会转而投向“制造优越感来对抗自卑”。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

“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

这种对“优越感”的追逐,无助于孩子穿越痛苦,淬炼心性;更无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一般的,制造这种优越感无需努力,只需要简单的付出就可以达到。我们要对这些更有觉察,回到对话和帮助的道路上,引导孩子直面和接纳现实,用细致踏实的行动做事来应对。

从浪漫到精确,精确不只是形容词,更是动词。想要达到精确的目标,需要许多踏实,细致,甚至琐碎枯燥的工作和刻意练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