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七闽称谓的来历,《周礼·夏官·职方氏》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汉代郑玄注曰:“闽,蛮之别也”,“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至清代中叶,晋江人蔡永兼对“七闽”作了新的解释。他在《西山杂记》中说:“福建省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蜒户,剑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客家,此七族称七闽。”这是最早将“客家”一词用于闽、赣,而且强调“七闽”不仅仅是地名,也是“族”名。

福建古称“七闽”,这不是行政区划的定数,而是出自上古周代朝廷在闽“所服国数也”。即当时闽人所立七个方国(部族)全数臣服周王朝,福建地区归入周朝版图。当时闽族人分布的范围包括闽中地区及周边的浙南、粤东和赣东南部分地区。所以乾隆时福建官员为重建的“忠惠阮公祠”题匾又称阮弥之为“闽瓯师表”,盖因闽北、浙南在汉初为东瓯国地,后为闽越王郢所吞并。闽瓯之称体现了人们对前古时代闽中地域范围的历史记忆。“昌国初为蛮地,俗不知学,弥之教之稼穑,兴学校。”这表明晋宋之时,瓯闽地区受中原王朝管辖,尚缺少文明教化。正因为如此,阮弥之主政昌国郡,其教化治绩更显难能可贵,他应是闽中文教之始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