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条山(一):永乐宫

永乐宫因为供奉吕祖,所以一直被认为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之一。我是放弃了旅店老板给的优惠票,有些兴冲冲的跑过去的。但在门口被告知,道士也要买门票。保安面无表情的说:“这里是国宝。”我一时理不清他这话里的逻辑关系,但也只能乖乖的掏钱。进去得知,这里其实没有道士驻守,不是道观,而是彻底的文物保护单位。

入了售票处的大门,顺着宫观的中轴线可经一门三殿,分别是类似天王殿的龙虎门、三清殿、纯阳殿与重阳殿。三殿中均有制于元代的精美壁画。这几幢建筑的问世赖于元朝廷的扶持,前后历时110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幸运的是,在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没有惨遭战火的摧残。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要建三门峡水利枢纽而面临被淹没的厄运,才不得不由政府拨款,花了五年时间从原来的招贤村,整体搬迁到目前的东周古魏城遗址处。

弄清了永乐宫的前世今生,不难理解何以由政府亲自管控这里。它所承载的生命的厚重,是某个道观或组织根本无法承受的。可以想象,在兵荒马乱的厮杀中,敌我双方心照不宣的共同选择回避,全是出于对吕祖的敬畏。至于整体搬迁花费的巨资,只有举全国之力可以玉成。

当年的建造者匠心巧具,屋架与斗拱完全釆用榫卯结构,未使用一铆一钉。他似乎预测到将来的迁建,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胜吾者,添木一根;不胜吾者,剩木无数。”这话一语成谶。整体迁建前,专家与工匠们经过缜密分析,制定周密计划,将拆下的各构造进行严格编号,最后却仍然还不了原,成为当地代代相传的笑柄一桩。混凝土的诞生与方便使用,让木结构的制作工艺退化与失传,是历史的选择。

在中轴线的两边,建有吕祖的家庙与墓地。这一生一死分列左右,与得道成仙的主题颇有违和感。人们需要将自己的偶像神化,如此才可以让自己景仰。他们无所不能,才可以赐予自己所需。但同时,人们并不相信永生不死。不信的理由缘于没有亲眼得见,更因要达到这种高度应付出的艰辛。不信成为不愿付出最好下的台阶。

                                                2018.5.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