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云:“酒不顾人,色不顾身,财不顾亲。”究竟是何道理呢?
什么是人情世故呢?大概是: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客访!
人情,是百姓日用之调和剂,不可或缺。人情包罗万象,浅显且深邃。大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如逝水,瞬息万变,欲洞明世事必先领略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必然规律。正因为世事如逝水,所以人情往往也就薄如纸了。常言道:“人情逼死霸王呢。”重人情世故者,活得较累较苦,但也甚值得,甚有意义。人间诸法,不外乎人情世故。
古德有言曰:“酒不顾人、色不顾身、财不顾亲。”此乃化繁琐为简单的绝活法。以酒、色、财为笔墨,描绘世事如逝水,渲染人情如薄纸。
01)酒不顾人
顾,回顾,照顾之谓。酒自然不会顾及人的感受,饮多饮少,醉与不醉,全取决于自己。
酒,既有害康健,往往亦因饮酒而误事罹祸、伤身致病。
但是,自古以来又有多少人尽嗜酒如命呢?
诗人似乎离不开酒,陶渊明、李白无酒不诗,可谓“无酒难留元亮车”。太白斗酒写下了千古绝唱,曹雪芹嗜酒写就了《石头记》。古代诗人、文学家,多大嗜酒如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使酒成为一种固有文化。不过呢,诗人嗜酒那是陶冶情操,藉酒力得句写文。笔者也见过一位秦腔演员嗜酒如命,全靠酒力粉墨登场。这些人虽然嗜酒如命,但酒不醉人,藉酒力作诗撰文演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与诗人艺人之间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酒成了文人墨客陶冶情操的调剂。自三千年前黄酒的问世以来,而今粮酒、木酒、果酒等名目众多,枚不胜举。随着历史文明的推进,酒渗透到了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医学、娱乐、烹饪、养生保健等诸多领域内。当然,酒最司空见惯于宴会席间的觥筹交错。所以,人间酒肉朋友最常见。
既“酒不顾人”,亦不妨将酒当药看,酒本来是疗疾治病药物之一。是药三分毒,有药则不得不服药,病愈自然废药不服。若将酒当药看,则可抑制诗人滥饮之风。
茶的发明,对酒的有抑制作用。常言道:“茶满欺人,酒满敬人。”意谓茶须于雀舌尖上慢慢品,是故茶不宜斟得太满。古人饮酒须尽兴,古代的酒度数不高,李白斗酒千杯也不醉,酒逢知己千杯少。千杯不醉者诚属海量,但并不意味着过量饮酒不伤身害体、误事罹祸。三国孔融亦因嗜酒如命而得罪于曹操,李白终因酒后入池玩月而殒命。此乃“酒不顾人”之明证,岂不引以为戒乎?
当然,常年奔走于宴会、应酬于饭局者,自然不会在意“酒不醉人”的警诫。
在这些人认为,畅饮乃人间一大快哉乐事。不把酒杯斟得酒水外溢难突彼此交情之深,不把对方灌醉难尽地主之谊。或不把自己喝得醉烂如泥则无法签得下一单大买卖;或不把自己喝得醉倒街头不省人事,或不把对方灌倒于厕间呕吐,则难以突显豪饮之快。不论宴请上司、客户,甚至发小同学,都须把酒斟得满满的,以示敬意。既以满杯酒示敬新朋旧友,酒岂能顾人乎?
而今酿制的各色各样的酒,其酒都比古代的酒要高很多很多,超量饮酒哪有不伤身害体的呢?而高血压、肝癌等病发率愈来愈高者,与“酒不顾人”无不关系。
纵观目今,每日因酒驾而肇事殒命者,或因酒精中毒而亡者,不知有多少寿未尽而命先亡矣。若非陶潜、李白为得好句者,或非曹雪芹为写名著者,最好别借酒浇愁,岂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乎!不妨把酒当药,略酌几杯,既养生保健,亦陶冶情操。
2)色不顾身
孟子说:“食色,性也。”如果完全杜色,那也有违于天命之性。但若一味纵情色欲,小则伤身破家,大则祸国殃民。故云“色字头上一把刀”。
有人说,据科学研究表明,若尽日沉溺于色欲中的人,会极其容易地消耗掉体内的精华,使得心火上炎而致病。
常言道:“年少难戒色,中年难戒财,老年难戒名。”据《红楼梦》中贾瑞的夭亡,实端于色欲炽盛而引发心火上炎以致殒命,贾瑞横死乃风月宝鉴之极。可谓“色不顾身”耳。
而今孩子都较早熟,影视小说影响甚重。年少时的戒色,的应重视。色欲的范围包括甚广,金钱、权势、荣誉、食色皆在里许。应牢记古人名训:“年少宜戒色,中年宜戒财,老年宜戒名。”若一个人看淡了色、财、名,直下便是个“人到无求品自高”者。
毕竟,色、财、名三实乃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是客观的,心志高远才是为人的主观意志。有限生命能否支撑得住客观外物的侵害,全赖主观意识的克制抵御。所以,万勿玩物丧志耳。正古人所云:“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天晴改水路,康健早养生。而今男子而立、女子不惑之时,身体就逐步入下坡路了。万般带不去,惟有病随身。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考虑,为人自幼宜养安然淡泊之心 志,以适当抵御欲望的作祟。
03)财不顾亲
古人云:“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古今中外,没有富死的回回,哪有人会拒绝财富的到来呢?
但是,财富是两面刃,既可活人,亦可杀人。对财富利用的好,可利人利己;若对财富不能合理而用,或许因财富而惹来祸端。试问:
金钱财富是否是万恶之源?
经验告诉世人:即便是做点小生意的人,赚点点小钱,也会变得唯利是图,变作势利眼。金钱会令人淡薄情感,金钱会隔阂亲情的融洽。在财富利益的纠纷面前,往往夫妻作路人,父子成仇人。
古人说:“财不顾人。”意谓创造财富要照顾人情世故,不能为了财富金钱而使自己变副嘴脸。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要取之有道。所以赚钱要照顾自己,也要照顾他人。
当自己与亲朋之间面临经济纠纷时,究竟该如何面对呢?
不妨举个例子,当你的亲朋在危难之时,尝开口向你求助,你也倾其所有地借了亲朋一笔钱。事过多年,亲朋已转穷而富了,但仍迟迟不还钱。当你数次催亲朋还钱后,亲朋仍以种种借口推辞不还,但当你深知亲朋还钱时日遥遥无期后,是否要将亲朋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实话说,我也尝将这样一位亲朋告上了法庭,不但没要到一分钱,反而结下了深仇大恨,而且还花了一笔不少的诉讼费与律师费。至今十余年过去了,亲朋不但一分钱没还,还就此断绝了往来。若不是生活所迫、不起诉对方的话,至今或许多少还有些往来。或当初不借钱给亲朋,多少白送些钱表下心意,对方至今定会感激不尽,念念不忘呢。深刻体会到“财不顾人”的个中深意,倾其所有地借钱给亲朋只怪自己没脑子,是自己借钱不照顾自己生活,自寻的烦恼。
借钱有借钱的功,讨债有讨债的过。当亲朋把你借给他的钱当做自己的钱后,以种种借口推辞不还时,若你一味地催对方还钱反就是你的不对了。倒不如不要的好,不要了还落个人情,若一味地追讨却要摧毁以往友情而结下仇恨耳。所以,宁可白送钱接济亲朋结个善缘,万不可倾其所有地借钱给亲朋。当然,送钱接济亲朋也要量力而行,前提是不影响自家生活,万不可脑子一热就超能力范围地去接济
通过严于律己,倒可以防止“酒不顾人,色不顾人”所引发的诸多过错。然对治“财不顾人”,则须另具一只慧眼方可。金钱财富乃身外之物,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创造金钱财富,够用即可,万勿贪财不顾命。扶贫救困精神固须培养,但扶贫救困须量力而行,万不可倾其所有地、不理智地去接济他人。穷人更不能借钱给富人,借钱的时代早已过去了。若借钱给了亲朋,当亲朋种种借口推辞不还时,若一味催还甚至起诉令还,则不但讨不到钱还会惹一身烦恼,甚至因此慨叹世态炎凉,最不值得。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维尼说:“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与其受酒、色、财等身外之物捉弄自己,倒不如坚定自心意识以决定自己未来命运。可谓:
非礼之酒,坚决不饮!
非礼之色,坚决不近!
非礼之财,坚决不求!
亲朋若要好,钱财别搅扰!
即便帮助自己最亲的父母、子女等人,也要量力而行,权衡利弊。至于超自己能力范围、不合理的求助,即便对自己最亲的人要须坚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