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神吃饭被多人围观拍照,“学术明星”沦为流量猎物,我们该反思什么?

最近,一段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在食堂被围观拍摄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画面里,他低头吃饭,身边却挤满了举着手机的人。有人拍照,有人录像,甚至还有人开始了争抢,“你都拍完了,我的还没拍上了呢”


而韦东奕全程沉默,仿佛与这场闹剧无关,只是机械地咀嚼着饭菜。


这一幕让无数网友直呼“窒息”,一个只想安静吃饭的学者,硬生生被当成了“景点”。  


韦东奕的走红,始于他朴素的生活方式和惊人的数学天赋。


他提着馒头矿泉水、穿着旧衣服、用着磨损的饭卡,却能在国际数学竞赛中横扫金牌,解决博士团队数月未解的难题。


这种“反差感”让他被冠以“韦神”的称号,成了无数人追捧的对象。


然而,追捧逐渐变了味,从最初的敬佩,演变成无休止的窥探和骚扰。


这不是他第一次被围观,此前,他在校园里散步、去水房接水、甚至上课时,都有人尾随拍摄。


有人冒充他的亲友开直播带货,商家蹭热度卖“韦神同款补脑丸”,甚至有人编造他的私生活博眼球。


尽管韦东奕多次明确表示不愿被打扰,尽管北大校方呼吁“给学者一片净土”,但这场“流量狂欢”仍未停止。  


为什么一个只想专注学术的人,却成了众人围猎的对象?


一方面,是“造神”文化的泛滥。


我们总喜欢把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捧上神坛,赋予他们超出常人的期待,却又忍不住去扒他们的私生活,看看“神”是否也有凡人的一面。


韦东奕的朴素、内向、甚至“不修边幅”,都成了大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但这种关注早已偏离了对他学术成就的尊重,变成了一场猎奇式的消费。


另一方面,是流量经济的驱动。


在短视频时代,任何能引发讨论的话题都能被迅速变现。


拍一段“偶遇韦神”的视频,可能带来几十万点赞;编一条“韦神私下生活”的谣言,或许能涨粉数万。


于是,有人不顾道德底线,硬生生把一个学者逼成了“网红”,哪怕当事人明确拒绝,哪怕这种行为已经构成骚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骚扰正在影响韦东奕的正常生活。


有学生透露,他曾因被围观而被迫绕道实验室,甚至缺席学术会议,只因“人太多,我害怕”。


北大数学中心不得不加装门禁,为他配备助理处理干扰。


一个本该潜心研究的学者,如今却要分心应对这些无谓的打扰,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我们常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真正的尊重,不是把他捧上热搜,而是给他一张安静的书桌。


韦东奕不需要流量,不需要被围观,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让他专注数学的环境。


如果连最基本的吃饭、走路都要被镜头包围,那所谓的“崇拜”,不过是自私的满足。  


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如果有一天,你的工作、生活被陌生人肆意拍摄、评头论足,你会作何感想?


将心比心,停止这场无意义的狂欢,才是对“韦神”最大的尊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