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隐门下・上医策・方数引
方数:上穷碧落下黄泉
乾坤悠悠,岁月漫长,人生于世,常困于生死之限、命运之无常,由此而生诸多喟叹。国人向有内敛之性,传统美学倡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然偶发悲怆沉郁之情,便成千古绝唱。如《古诗十九首》所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命短促,难如仙人逍遥,唯以 “秉烛游” 添生命之密度,终难脱 “荒冢一堆草没了” 之归宿,此乃对生死之惧、生命之留恋交织而成的悲歌。
王勃《滕王阁序》,初读赏其景语之妙,细品方悟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之深意,与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同感,人于浩瀚宇宙、悠悠天地前,渺小而茫然,此本质乃对命运之恐也。人生诸多不如意,“生年不满百” 之惆怅与 “宇宙之无穷” 之恐慌最甚,一面惜生命短暂,一面惧未知命运,在此困局下,古人各寻其径。
庄子劝人安于宿命,逍遥自在,然总有勇者逆天而动,“上穷碧落下黄泉”,欲解 “宇宙总体” 与 “生命个体” 之问,遂有方技、数术之学兴焉。自《汉书・艺文志》确立方数为独立学术门类,其便有独特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与学术传统,影响国人生活诸多方面。
“方数” 一词,所指多有变化。《庄子・天下》中其为一隅之术,别于无所不包之 “道术”;《荀子》等古籍又指统治之术。今常说的方数乃方技与数术合称,方技关乎生命,数术关乎命运,前者模拟后者,后者取法自然之理。其最早可溯至《史记》,《汉书・艺文志》分而论之,后世虽名目繁杂、体系庞大,仍未脱其框架,故欲明古代方数,《汉志》乃关键切入处。
《汉志》分方技之属为四类:
其一,医经属医学理论,涉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尤重脉学,治疗含外治法与方剂学,旨在究百病之源、死生之判。
其二,经方记录药物产地、药性,兼具药剂学与博物学之性,所收药物多源于自然,亦含少数化学制剂。
其三,房中为性学范畴,集巫术、医术等为一体,借男女交媾求强身延年乃至成仙。
其四,神仙是养生境界,通过服食、导引、行气等法达 “老而不死曰仙” 之境。
数术之属亦分六类:
天文近西方天文学,含星象观察与吉凶占验,具占星术性质。
历谱涵盖正规历谱学及行度、日晷等内容。
五行内容驳杂,以式占及择日之法为主,涉阴阳五行诸多方面。
蓍龟含龟卜与筮占,前者依龟甲烧灼裂纹,后者凭易卦定吉凶,分决于 “象” 与 “数”。
杂占为多种占卜方式,重要者如占梦、厌劾妖祥等,还涉占嚏、祷祠祈禳等内容。
形法主为相术,重要者相地形、宅墓,亦相人、六畜、刀剑等。
总之,方技重生命之存续升华,数术重命运之解读破译。虽方数未必能改生命短暂、命运无情之实,遭人指为荒诞无稽,然于思想史、心灵史层面,其消解世人对时空之惧,代表反抗虚无、对抗命运之态,彰显对终极与彼岸之追求,意义非凡。当众人屈从于生死宿命,总有勇者于阴影中起舞,不舍狂欢之权,此即古代方数存在之由也。
吾辈承易隐之门庭,研习上医之策,谨遵 “彼道太极・己道旋极” 之要旨。于彼道太极之广袤天地,明方数于华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塑造之独特价值,察其与历史演进、社会思潮之渊源;于己道旋极之精勤修行,体悟古人于方数探寻之智,汲取其中文化精魂,融于现世之学与思。
愿吾辈潜心钻研,传承其精华,为世人文化传承、精神启迪,倾尽全力,不负先圣遗泽,担当时代重任,成就易道弘扬之大业,此乃吾辈矢志不渝之追求也。且当以敬畏之心、审慎之态,探方数之奥,扬其善者,助世人于心灵之途寻得慰藉与方向,为华夏文明添砖加瓦,此吾辈之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