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甲骑兵、龙骑兵、骠骑兵、枪骑兵、猎骑兵是15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骑兵兵种。在滑铁卢战役中,这些骑兵悉数上场,法国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他们在战场上的风采做了令人血脉喷张的精彩描写。
胸甲骑兵是装备了胸甲、马刀和火枪的骑兵,是中世纪欧洲重骑兵的延续。这个兵种最早出现在15世纪末期的欧洲,是15世纪末期至19世纪欧洲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是拿破仑和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大帝的最爱。
胸甲骑兵因为装备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这种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为了背负沉重的胸甲,胸甲骑兵必须体格强壮,拿破仑胸甲骑兵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由此对坐骑负重能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只有法国佩尔什马、诺曼科博马、英国夏尔马等重型马才能驼载胸甲骑兵。
胸甲对刀剑有很强的防护力,也能抵御早期火枪。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国胸甲骑兵头盔是钢质的,下部环绕毛皮,顶部有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 抛光的胸甲使骑兵冲击时光芒四射,对敌方会产生心里震慑。但胸甲制作和维护复杂,再加上对人员和马匹的特殊要求,因此胸甲骑兵是高成本兵种,只有强国才装备得起。
随着热兵器的发展,胸甲在枪弹面前已经失去了意义,各国的胸甲骑兵也逐渐取消了胸甲,只保留头盔。而对胸甲骑兵有着特别执着的法国一直将胸甲保留到一战,在普法战争中,胸甲骑兵还作为主力使用。但这一时期的胸甲只是给骑兵一些心理安慰,增强作战信心而已。
一战后,法国胸甲骑兵被大量裁减,却仍有一些得以保留,被改编成法国第一批装甲部队,他们仍使用原来的胸甲骑兵番号。如今负责保卫法兰西总统的共和国卫队就是当年的胸甲骑兵,他们穿胸甲骑兵制服,佩戴胸甲骑兵头盔。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的王室和政府骑兵卫队也是由原来的胸甲骑兵担任。
龙骑兵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期,当时法国和西班牙因为争夺意大利而爆发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法国通过总结战争经验,让火枪手骑马行军,从而大大提高了机动性,一个新的兵种因此诞生。
由于他们旗帜上绘有一条喷火的龙,也因为他们手中的火枪发射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和火焰,仿佛一条火龙,因此被称为龙骑兵。
初期的龙骑兵就是骑马的火枪手,装束与普通步兵一样,后来为了方便驾驭马匹,他们的军靴改成带马刺的马靴。龙骑兵都随身携带工兵器材,为的是当他们机动到目的地后可以构筑步兵防御工事。
虽然龙骑兵有骑兵之名,但他们的装备和训练都是按照步兵的标准进行的。同时期欧洲骑兵装备的都是短身管骑枪,而龙骑兵则装备步兵用的长火枪,他们的军服和骑兵军服也有很大区别,编制也与步兵类似。
后来龙骑兵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多用途兵种,追击、侦察、掩护交通线、冲击敌阵等任务都可以执行。但上马机动,下马作战的战斗模式始终是其灵魂,也正是这样,在热兵器日益发展的19世纪末期,这个兵种仍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日俄战争中,秋山好古的日本骑兵能在黑台沟会战中击败哥萨克骑兵,靠的就是龙骑兵作战模式。
如果说胸甲骑兵是冷热兵器混用时期的装甲部队,那么龙骑兵就是那个时代的摩托化步兵。
骠骑兵起源于匈牙利,是一个通行全欧洲的兵种,骠骑兵轻防护,重速度和机动性,他们执行巡逻、侦察、奇袭、追击以及在战场上保障重骑兵侧翼与后背等任务。
骠骑兵是最激动人心的骑兵,他们装备轻捷,服饰华丽,他们骏马弯刀,如风一般驰骋疆场。杀入敌阵,夺取敌人的旗帜是他们最神圣的使命。由于轻防护,所以骠骑兵在冲击敌方阵地时往往要承受很大伤亡,加入这个兵种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骠骑兵中产生过极具个性的英雄人物,拿破仑的爱将,号称骠骑兵之王的拉萨勒率领的骠骑部队被称为“地狱之旅”,他曾说:“骠骑兵过了三十岁还没有死去,那就是混蛋!”拉萨勒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在埃及战役中,他长剑短刀并用,从马上打到马下,一人斩杀了多名凶悍的马穆鲁克骑兵。拉萨勒是一个传奇,在法军中是被敬仰和模仿的榜样。
骠骑兵的标志是他们身穿的那套奢华军装--用“上帝之鞭”命名的“阿提拉夹克”。“阿提拉夹克”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套骑兵军装。一套完整的“阿提拉夹克”包括两个部分:穿在里面的多曼上衣和披在身上的斗篷夹克。
多曼上衣裁剪非常贴身,通常饰有艳丽的绣花图案,胸部拥有许多横向的金色饰带,左右两边的带子在中间结合在一起,起到纽扣的作用。
而斗篷夹克是镶有毛皮边领的厚实外套,通常只批一半,披挂在左肩上,策马驰骋时,衣服随风飘扬,显得狂傲不羁,骠骑兵的野性和悍勇得到充分张扬。
“阿提拉夹克”的这种穿法不仅是为了耍酷,而是有着重要实战意义的。
“阿提拉夹克”借鉴了东方游牧骑兵的后勤保障经验,使骑兵在不用过多携带衣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应付昼夜长途奔袭中的气温变化。蒙古和藏区的牧民平时都是半披一件袍子,气温突然变冷时,就全部穿上。匈奴骑兵把这种穿衣风格带到了东欧,又被匈牙利人吸收改革成了骠骑兵服。
在卸去盔甲后,厚外套成了唯一的防护,相当于一件软甲,而把它披在左肩,又是实战的需要。
在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勇猛的哥萨克勇士格里高利在与红军作战时,双方放马对冲。但在接近对手,眼看双方即将从右侧错马时,他突然拨转马头,从对方左侧通过,同时把(恰西克)马刀换到左手。而对手是右手持刀,顿时左侧门户大开,被格里高利一刀劈成两半。受这一情节影响,国内拍了一部电视剧《左手劈刀》,剧中的男主也多次用这一招砍掉对手。所以骑兵交战时,如果对敌方与自己错马时的位置判断错误,那么披在左肩的厚夹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防护,至少不至于被当场劈成两半。
骠骑兵的“阿提拉夹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各国军服影响很大,几乎成了军服设计的模板,特别是多曼上衣这种多穗带的设计,是三百年间欧洲各国军官礼服的标配。
在滑铁卢战役中给予拿破仑致命一击的,就是普鲁士骷髅骠骑兵。他们在步兵尚未到达的情况下,对法军侧翼发动凶猛攻击,导致法军全线动摇,输掉了战争。
猎骑兵是一种轻骑兵,就这一点而言,与骠骑兵相似。但骠骑兵主要用马刀作战,而猎骑兵主要使用远射程火枪,就此而言,又与龙骑兵类似。
七年战争后,法国兵力损失惨重,为了快速低成本补充军力,年法国政府在1779从贵族庄园的看守人、猎人、森林巡守员中募集枪法良好的人材,加以严格的马术训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锐轻骑兵,称为猎骑兵。
虽然与骠骑兵同为轻骑兵,但猎骑兵的兵员来自劳动阶层,制服样式比较简单,而制服和武器以及马具奢华的骠骑兵以贵族子弟居多。所以两者人员构成不同,猎骑兵的列装成本要比骠骑兵低得多。
猎骑兵装备的大口径远射程步枪赋予了他们作战距离上的优势,他们可以在所有骑兵火器的射程外轻松地狙击对手,而不会遭受反击。
猎骑兵因此成为了战场上最致命的骑兵杀手,他们的机动速度和距离与其他骑兵相当,武器射程又是寻常骑兵的三倍以上,因此可以轻易地挑战并击败那些与他们规模相当的敌军骑兵部队。猎骑兵最适合执行远程敌后侦查、狙杀特定目标、搜寻并消灭敌军的斥候等任务,而且己方受损一般不大。严格来说,猎骑兵就是一支轻装游击部队,以侦查和敌后游猎为作战目的。
枪骑兵是十八世纪在波兰出现的骑兵兵种,主要武器是长达三米的长矛,由于波兰枪骑兵有着巨大的翼形装饰,又称为翼骑兵。
中东欧国家比较喜欢枪骑兵,普鲁士、奥匈帝国、俄国都拥有规模不小的枪骑兵部队,而英法起初并没有列装枪骑兵。直到1807年,拿破仑波兰战役期间见识了波兰枪骑兵的威力,才开始组建枪骑兵。1808年,一队波兰枪骑兵攻破防守严密的西班牙炮兵阵地,而之前法国军队没能将其攻下,枪骑兵的声誉因此达到巅峰。1810年拿破仑又组建了第二批枪骑兵。这就是著名的“红色枪骑兵”,因为他们身穿红色制服。
枪骑兵的威力来自于他们手中的长矛,这种三米长矛比任何枪刺都长,只要不被子弹击中,枪骑兵能够抢先攻击到敌方方阵内的步兵,而敌方步兵无法伤害他们,因此特别适合于用来突破防御骑兵的空心方阵。在北京八里桥战役中,英国女王骑兵团的枪骑兵可以轻松贯穿僧格林沁马队的战线,而装备马刀和弓箭的蒙古骑兵无法突破英法联军的空心方阵。枪骑兵因为手持长矛,所以不适于在树林、山地、街巷等复杂地形上执行侦察、警戒任务,失去了部分轻骑兵应有的功能。而且枪骑兵不仅需要有冲阵时的长矛使用技巧,还要拥有近战时熟练运用马刀的本领;他们既要对付步兵,还要对抗骑兵,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形成战斗力的周期较长。
枪骑兵由于技能全面,远战近战通吃的特点,因而其生命力很强。《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格里高利参加一战时,就是一名枪骑兵,直到二战时,波兰枪骑兵还挥舞着长矛向德国坦克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