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启蒙无疑是我父亲,大概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带我看图识字了,不是像现在的孩子提前学习那么认真,总算也教我认了一些目耳口手之类简单的字。最可贵的是,父亲还会教我一些古诗。更可贵的是父亲还很会讲故事,不只是讲爷爷奶奶们都会的那种老套的故事,还会讲历史文化相关的故事,那些故事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迷人的文化和文学的世界。所以说父亲可以算的上我的语文启蒙老师。
真正的第一个语文老师,那自然是上了小学一年级遇到的那个卢老师了。
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去学校里窜。因为我最好的小姐妹就坐在教室里,所以我就常扒在一年级的窗口旁听,也就在正式成为卢老师的学生之前对卢老师非常熟悉了。等我也上学了,我就更喜欢卢老师了。
卢老师说话声音洪亮而不粗糙,听起来像笛声那样清脆悠扬,虽然普通话不标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文气。
我最记得卢老师上拼音课时教给我们的拼音儿歌:小鱼小鱼真有趣,遇到jqx就把眼睛闭。还有卢老师教会了我第一首儿歌:娃哈哈。当然最重要的是,卢老师教会了我们怎么学语文:抄写生字,组词造句,连词成句,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区分,这些最基础的语文技能让我们有了学好语文的底子。许是卢老师最擅长给学生打文化基础,所以她都是只带一二年级。
到了三年级,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换成了张老师。张老师是个小年轻,帅气文雅,写的一手好字,画也画得好,还会吹口琴唱好听的歌,简直是我们的男神。
张老师课上好不好我们那时候不懂,现在也想不起来他是怎么上课的了。我只记得我们都非常喜欢听张老师读课文,他的低嗓音一读出感情来真的是很感人,很好听。还记得张老师改作文很细致。我们的作文都是用两个作文本,一本是草稿本,草稿本上的初稿标点、错别字、语病、段落分层等都会被张老师用红笔圈圈画画指出来;一本是经张老师批阅草稿后修改的誊抄本,誊抄本的每篇作文后面都有他的批语,而不是像现在很多老师那般只写个“阅”字。
五年级的时候,张老师换成了钱老师。我们那会小学五年制,五年级就是毕业班了。钱老师出名的严厉,这点我们也早有领教——三年级的自然课就是钱老师教的,那时副科根本不算课,别说学生不好好学了,就是其他老师们也没有正经上的。可是钱老师不一样,不仅认真上课,还要求我们必须考试达到及格,不及格的差几分就刷手心几棍子,真是残忍至极!平时什么二十四节气歌、十级风儿歌等等知识点背不出来的打手心更是少不了。
钱老师的语文课就更是严苛对待了。背课文都是不叫事儿!被词语解释、语句释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几乎所有他教的东西都要求会背。每天早读课,钱老师不是抽查背诵就是要求我们背诵。背完了还不算,还要会用。课上总考我们课文怎么分段、段落大意是什么,一个复合句是什么关系等等,连记叙文写作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问题都能拿出来,上他的课,稍不留神就要“站像”——答不出问题就站着听课。
虽说钱老师严厉得让人胆战心惊,但是我却喜欢他上课,感觉上他的课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刺激,让人无比专注、充实、精神饱满!而且钱老师也很会扩充课堂,随时都能获取一些额外的知识。什么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我就是听他讲的,字谜“亡口月贝凡”你知道什么字吗?多音字“泡”的两个读音你知道怎么组词吗?总之,我非常喜欢听钱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课。
那时候毕业班也讲究个升学率,小升初成绩不合格是要留级的,一个乡的小学之间也有较劲,所以钱老师带毕业班甚是严格。但是老师们一般都如钱老师那般从自身教学抓起,顶多在学生身上攒劲,从来没有把教学任务摊派到家长。从前也讲家校共育,但只限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不要长陪着孩子学。
上了初中又遇到两位语文老师。
初一的时候是潘老师。潘老师帅气,笑起来阳光得很,还有酒窝,简直迷倒众生。初中老师基本上都是正规师范学校出来的,专业性就强了许多,最明显的就是普通话标准了。潘老师就是一口普通话上课,课下有时候也是普通话,特别是对女生,显得温文尔雅。潘老师的板书也好看,特别是天冷的时候他戴上白手套写出来的字,似乎更好看了。
潘老师上课谈吐自信,还幽默。我到现在还依稀记得他给我们上那篇《核舟记》,讲得生动活泼,他自己还把那个弥勒佛造型模拟得活灵活现,笑死我们了。
在我们上初中之前,其实我们已经对潘老师的凶暴有所耳闻,据说对那些不好上学的小混混们动辄关起门来就揍,训得他们服帖为止。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他对班上的坏头子动过手,反而还让最会领头惹事的男生当了班长,对那个长得小巧却很叛逆的男生青睐有加。
潘老师还很会给学生展示自己和尝试的机会,谁作文写得好就会被叫起来读一读习作;年级组里的语文竞赛作文比赛,别的班就选几个尖子生,他却会送一批人去参赛。他好像没那么在意最终胜算有多少,又好像是另外一种方式在获取胜算率。但不管怎样,我觉得他没有那么功利,没有小看学生们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可惜,初二下学期的时候,潘老师因为照顾病重的爱人,未能继续带我们上语文课,此后便换做了华老师。
华老师上课就没那么有劲了,因为他不太幽默也不太严厉,说话都是低音平平淡淡的,所以我上他课经常打瞌睡。后来为了不打瞌睡,就在他课堂偷偷看《故事会》。好在华老师情绪够稳定,即使他发现学生开小差不认真听课,他也很少动怒,他会轻轻瞧你桌子或者手指点点你头,最多吓唬一句“马上要没收了啊”。哪像我女儿老师那般动不动喊开小差的十几岁大孩子站到教室后面去。
好像越大对老师的依恋越浅了。
上了高中之后,对两任语文老师都没有多余的感受了。只知道老师课上得好就跟着他们节奏听讲,感觉索然无味了就自己闷头看书,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不耐烦、坐不住了。
高一的语文老师好像姓周,是个快要退休的老老师了。周老师上课就是学究气浓厚,就像电视上演的那些私塾先生一样,讲起课来论经论道。周老师又是学校教导主任,所以感觉听他上课,更是好像在听他开会。
到了高二分科后,又换了个老老师,姓童还是姓董来着?且称他童老师吧!
童老师上课就是自说自话,他几乎不管课堂纪律,班上吵成一锅粥他也顶多停顿几秒,然后接上自己的话。我能感觉出来童老师学识丰富,因为他说起课来不带打等的,常常边说边板书,很连贯。但是他有点口齿不清,嗓门虽然洪亮,依然听不大清楚他的话。这也许是调皮的学生在他课堂更耐不住的原因。他上课好像是必须完成任务一样,不太关心课堂效果,也不跟那些调皮捣蛋甚至有意奚落他的男生们计较,上课铃响起他站上讲台,下课铃一响就没他事了。所以童老师在我的学生记忆里没有什么存在感。
你们的语文老师都是什么样的,你们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