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的孤独,这里都有
文 | 王少一 图 | 网络
人对于一本书的善意,总是从打动自己的句子开始。有的时候,一本书在开头并没有吸引你,让你打开这本书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友人的推荐。
《孤独六讲》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来自友人推荐,开头不让我厌烦,可以读下去的一本书。
直到,我在书里读到了年少时期的自己。
当人奔波在生存线上的时候,孩子只能忽略,哪怕爱从来不曾少过。我虽然没有成为留守儿童,却也在需要陪伴的时候,一个人长大。不能一概而论那段时间是糟糕还是幸运,在我生命的体验里,那是一段珍贵的时光,有眼泪,也有欢笑。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地方,不是后来属于我们家的房子,而是一开始我有记忆的那个有无花果、葡萄的屋子。
我还曾在院子里养过兔子,但是印象最深的总是树下的阴影,还有每晚总在我窗外吓唬我的风和叶子。
邻居家家门口都有果树,无花果和葡萄居多,偶尔有石榴树。在巷子里,还有特别高的树,我已经记不清那是松树还是杨树还是梧桐。
总之,在整个夏天,巷子里一直阴凉。
从孩童到少年,我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全部来源自己的摸索,书本的概念只局限于课本。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从来不及自己呆着的十分之一。
那时候什么也不想,一天天对着这个世界发呆。
直到后来青春期的困扰。
《孤独六讲》是写给那个少年时期的我们吧,在度过那些自己长大的时间,看过的书,喜欢过的作者,或者苍井空,或者言情小说,所有的这些隐秘的、光明正大的、与孤独有关的事情,都是后来生活里极其重要的因果论循环的前因。
有作者原意把他年少时期的隐晦情感剖析于书本中,这大概是一段让他深有体会的体验,也是他想要通过这本书和读者架构起更亲密的联接。
很多事情,我们无法用声音表达,付诸于文字时,想象的空间被拉长。无论是写作的人,还是读的人。
我一直相信缘分的奇妙,遇见一本书是与书的缘分,也是读者与作者的缘分。
而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是最没有标准的事情。
我更愿意把那些勾起我掩埋的情感和记忆的书放在我自己列表的首位,别人啊,我可管不着。
《孤独六讲》后半段是我一路哭着看过来的,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多泪。我爸妈就在隔壁房间里,我可以听到他们打呼的声音。再回想那些我自己长大的那些事情,从发泄到怀念的转变是最大的通关。
当悲愤、孤独、无奈到感谢时,这大概就是生活用时间教会我的东西,也是《孤独六讲》让我在那天晚上正视我对“独自成长”这件事的愤怒。
隐晦情感总是藏在看似美好的回忆下,它存在不是为了证明自身的弱点,而是提醒生活从来不能逃避。
PS:已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