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一位小伙伴给我发来了两张图,原来是收拾东西时他又翻到三年前他转岗之际,我写给他的临别赠言:
这张卡片既送给过去
也送给未来
送给将要承受更多忙碌与压力的你
每一个岗位最初都要慢慢去适应
这个过程有时会痛
但只要坚持,只要相信 :
功不唐捐
如今的他又换了一个新岗位,走过过往,再见赠语,可能别有一番滋味。
而我又何尝不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生涯,其实是一件充满获得感的事。
第一次有所觉察(Xing)是在七、八年前。
当时的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安于在眼前的“舒适区”——某个熟悉的岗位——周而复始地做着有“安全感”的工作,并在其中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他人的“认可”。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个任务。
一位同事即将生产、需要离岗半年,由我来兼职接手其工作。
恰好这个岗位非常地重要敏感,系统性、时效性要求也高。
恰好她的生产突然提前,接到任务后我们刚交流了一天,还没来得及充分交接,她就进了产房。
恰好正值四季度,承前启后的大项任务接踵而来。
恰好我的上线是一位对工作非(Ji)常(Qi)认真、负责、标准高的男士……
恰好……
“恰好”这个词要么是上天给我开的“学习小灶”,要么就是生活本该的样子。
总之,一团混乱,非常糟糕。
感觉自己接到指令后,常常需要深吸一口气,用并不灵光的脑子迅速梳理出一系列下步行动,然后,一猛子扎下去…………又~做~错~了……
白天还有本职工作要忙,深夜则一个人打开所有的柜子抽屉,攀上爬下,把东西一样一样抱出推进、登记整理、追根溯源;制作表格观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备不时之需;迫不得已时纠结半天打电话询问术后虚弱的同事相关细节问题。
自己努力地在“补课”,可工作来了,还是做不对。
慢慢地,上线对我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近乎愤怒,而我也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恐惧:
电话铃响起,心跳加速,平复许久才故作镇定地回拨过去。明明仔细核对好几遍的数据,第一次一定报错……
不用责骂,我自内疚。
直到一天深夜,在又一次错误之后,一向乐观向上的我竟产生了“生无可恋”的念头,家人以为我在加班,而我则凌晨还坐在楼下的长凳上“万念俱灰”。
对于上线的责备,我难过至极,并不是因为他训斥了我,而是因为他说的我完全赞同。他的工作品质与能力是我欣赏与敬重的那类,可初次接触,我却让他失望透顶。
我是怎么了?一直以来都是领导、同事口中认真负责、努力好学的人,任务总是很放心地交给我,为什么这次,我尽了全力还是做不好?
感谢那晚一位朋友赶来,陪我平复心情回到家,看到熟睡的宝宝,才得以舒缓。
后来呢?
你想多了,没有什么奋斗、更没有什么逆袭。
持续着类似的工作状态半年后,同事归来,我找到领导,坚决地要把任务交回去。
领导以为我有什么委屈,我说没有。他后来说,当时惊诧于我这么一个值得托付信任与工作的人,竟然第一次主动撂挑子,想来一定是有不想说的原因吧,所以他最终同意了。
我感谢并自觉辜负了这份信任。继续只在自己熟悉的岗位“游刃有余”去了。
我们的生命里有很多事情发生,它们看似过去了,其实还在继续。
一如我的工作生活也恢复了平常,就像没有过那段时光。
然而,灵魂 对于那晚的“生无可恋”、“万念俱灰”在潜意识里却悄然展开了“自我救赎”的行动。
我来自池塘,将去往江湖
第一次意识到,这么多年原来自己除了熟悉的工作,换个岗位都会这么“惊心动魄”。
暂不说有各种“恰好”,就是单看自己,也确实太“封闭”、太“贫瘠”了。
于是开始不自觉地向外延伸探知的触角,从形象管理到职业生涯,从学位提升到岗位锻炼……都在学习实践中磕磕绊绊地摸索。
就这样在工作整十年、我的身心做好相对充足准备的时候,外力一推——走起来吧!
这一走,我就不想再停下。
第一次单位让我转岗,我用霍兰德代码为自己做了“减法” : 迅速同意从做了十年的“RIC”岗位转型去了相对符合自己“AES”特质的岗位——关上了原本不属于我的门。
学习成长了一年半后,单位又给了我一次转岗的机会,这时,我却犹豫了,除了因为对当下工作投注的心血、对“未竞事业”和合作伙伴们的依依不舍,更重要的就是,我比谁都清楚 :
新岗位是我最不擅长的“运营人”角色。
也许是尘封的那段经历给了我做“加法”的勇气。
“不要等到成为高手再上路,要走在成为高手的路上”
现阶段你需要的到底是“成功”还是“成长”?如果是成功,就在舒适区呆着,如果要成长,就踏上一条令你不舒服的道路吧……
…………
啪!我一闭眼、伸手推开了这扇陌生的门!
作为一名生涯管理师我自始至终清楚,在这个新岗位我断然成不了“高手”,我将面临许多“反天性”的挑战,然而我已做好试错准备,只要能做到“零的突破”,我就赢了。
不出所料 : 一路坎坷,学到更多,赚翻了。这就是别人都替我愁,我却幸福满满的原因。
因为未来,可能再没有先给你平台,再锻炼能力的机会了(忍不住再次感恩组织)。
接下来又将去往何处?
总说自己是一个“过客”,在我的概念里,“过客”不是糊弄事儿的,因为是“过客”,所以她无比珍惜和用心,毕竟每段路,都没有机会再重走。
“捧”是别人的手,“杀”是自己的刀
有一次跟一位搭档聊起过往,说到自己以前一直被称赞干的不错,怎么忽然就那么挫败时,搭档笑了,对我说: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称赞,叫“捧杀”?
石化后,恍然大悟。
不过,细想来,“捧”你的人并不是为了要“杀”你(我们的层次水平都还不配玩儿这个),真正“杀”你的人是自己——你居然就信了。
在排除某一点上你确实做的还不错的情况下:
下属称赞你,可能是希望你能更喜欢他。
同事称赞你,可能是为了和你处好和谐关系。
领导称赞你,可能是希望你继续完成好下一项工作。
好像有点儿明白自己当年的状态了,所以后来再看到年轻同事被赞扬声包围时,就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忍不住思考 : 这于他/她,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从普通一员走上领导岗位,最初看大家,总觉得像在看当年的自己,“元认知”猛增,成长感爆棚。
不想让人成为第二个“池塘”中的自己。
有一段时间,我曾遗憾:要是老早以前领导和同事就能指出我的各种不足就好了,我就不会成长的那么晚、那么慢了。
可现实再次教会了我,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理性承认这不灭的轮回:
做领导后也曾一片真情为他/她指出问题、希望其少走弯路的年轻人,要么认为你对她有意见,私下搞串联和你对着干;要么坚信自己的想法高明、领导们都相对蠢萌;要么莫名其妙地看着你……
最后,这一切就又都成了我自己的新收获、新成长 :
明白了“捧杀”氛围形成的根源——从来怪不得别人。
最后只能和大家一样去“捧”他/她吗?毕竟,虽非可塑之才,尚有可用之处。
可真不愿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后来,多选择沉默,不再多说什么。
“未泯爱鵷雏”这个名字,就是那时改的。鵷雏,是一种小凤凰,就是我盼而不得、值得占用精力、倾注心血的年轻“人才”。
我虽不才,刚刚上道,却愿把仅有的道上收获传授与他/她,也算力所能及为组织培养人。
最终,呵呵。
还好,不孤单,有搭档们陪我呵呵,“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说到这儿,怎么又想我可爱的搭档们了。
其实,结合生涯的角度去想,有时候,别人称赞的是你能力中才干品质的部分,并不能涵盖你的知识技能。你是个认真的好员工,但不一定是个能解决问题的优秀员工。清楚地分清自己胜出的是哪方面,就不会觉得委屈与纳闷。
你咋这么不知足,还想看三?等有空写下一篇吧!
感恩今天恰好是单位成立十四周年生日,也恰好是我三十七周岁生日。
自从来到单位,我俩年年一块儿过。没人给你过时,我就陪你过吧,谁让你给了我这么多平台与成长不是?
也感恩小伙伴恰好在这天一大早发来了图片,勾起了我的回忆和书写欲望。
也感恩你恰好有时间点开读读。
“恰好”,是生活本该的样子,也是生活给我们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