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几年前你就问过我。
当时是没怎么回答,或者说没好好回答,不如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两天做了些思考,决定把自己想过的内容整理一下,省得日后又忘了。也希望留给Amy作为爸爸当年的一些见识。
喜欢历史大概是因为上学的时候,历史成绩骄人所累。发现每次历史成绩都能满分,教历史的小老头很是喜欢,虽然只靠背诵。再后来发现了解历史就可以在人前炫耀,这个正经让我现在觉得很是惶恐。彼时的历史知识仅仅是知道而已。爹妈在看历史剧的时候,我总能拿出个人物讲他是怎么发展的,有什么趣事,怎么死的。从他们赞许的眼神里获得的动力,仅此而已。
那时候,历史只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处自然在我这儿也只是谈资。我通读的大部头史书是《资治通鉴》。到现在还记得胡三省给他的评价: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小时候给自己的定位很高,希望自己能具经天纬地之才,所以有幸从别人那儿接了半本,已然入迷,现在想想确实可笑。回过头来发现,正是这本编年史,让人沉迷其中,又能让人警醒。再后来是《史记》等等《二十四史》,野史也不放过。中华历史浩浩汤汤五千年,我们是什么,蜉蝣而已。人生不过数十年,有限的人生里看到的无限广阔的大千世界,让人顿生渺小之感。这就是历史给人的震撼。历史面前,一切的蝇营狗苟都变得没有必要,虽有千万人皆为利来利往,真真生前身后名?这是其一。
道德经曰:天地大德曰生。历史给人“生”的力量,正如王阳明之谓天理,天道。历史一样给你一面镜子,不是让你鉴人鉴史,而是让你真切感受万物勃勃生机,向上进发的力量。我也思考过我为什么而活,为自己抑或为他人,在历史赋予你向上生长力量的时候,你才是你价值的体现,你的向上才是激发你的肉体奋发的力量。别人的认可,也仅仅是我人生的点缀或是注脚。我觉得这也是王守仁千百年来为人敬仰的很大原因。此其二。
历史是必然的又是无常的,是历史给我的第三个认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必然。无常又是历史车轮滚股向前的同时,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波澜壮阔,任何前行的路况都可能带来历史的大变化,而变化才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文笔应该是其四。《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看看,寥寥数字把这几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再如《史记》:项籍少时,读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惜墨如金,人物跃然纸上,让我辈自愧不如。这样的好句子史书上俯拾皆是。好些篇章后面,都有司马迁发表的议论,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太史公曰”。这些论赞,议论宏阔,笔势纵横,旨义深微,言词精练。或考证古史,或叙游历所得,或提求取材义例,或明其作述之旨,或褒贬人物,或纵论史事,或者隐含讥剌。要皆直抒胸臆,观点鲜明。无不都是从大处着眼,恰如其分,而又多是从小处着手,顺手拈来。古人编写策论教科书《古文观止》也大多从这些书籍里摘出来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都是私人撰写的,非常好。从《晋书》开始,史书大多是政府组织编纂的,因此大多失去了文学价值。而史料价值自然也打折扣。《宋史》写得很仓卒,内容庞杂混乱。《明史》是在满洲清国大兴文字狱的状态下编纂的,删去了很多“敏感”的东西,也死了非常多的人。《元史》最差。现在有人把《清史稿》算做正史,清史稿只是个稿件,写得太潦草,内容更加混乱,前后矛盾的地方比比皆是,基本没有什么史料价值。
以上四点,算是我最近思想整理出来的。他给人力量,给人为人处世的大道,又给人警醒。
生活本来平淡,历史给人大波澜,真好。
我为什么喜欢历史?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