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带宝贝们出去玩。
儿子在航母公园,看到一个投币转盘,最低额度十元,哭闹着要投;看到一起的小朋友吃零食或小吃,哭闹着要吃;从公园出来,需坐一个多小时的轻轨,在车上无端哭闹到终点站;睡觉时,需要抱着一个小被子才能睡踏实,这次出行,为了锻炼他,几经商量终于同意不带,结果到宾馆哭闹半天,最后,在我“给爸爸发信息,让他明天来送”的妥协中,才安静下来……
近六岁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任性,让我无奈和困惑,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他?
一岁断奶跟奶奶睡,不足三岁送进私立幼儿园,因为不满意幼教质量,三岁半被送到一个新的学校,一个月后又转到新的班级,四岁半又在我的要求下留级重新结识新的同学和老师……每次离家去学校,他都会表现出不安和焦虑,放学回家,要先冲进卧室和亲爱的小被子抱抱……是谁造成了宝贝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小的时候,表现出乖巧和听话,害怕他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每次孩子爸爸在批评他时,总会悄无声息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对抗,俩人孩子经常因教育问题意见不统一而争吵,试图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慈母”的模样,可自己本不是好脾气的人,无意间又用言语中伤孩子,无原则溺爱……
曾经看过一个短片,姐弟俩在“成人孤儿院”面试父母,第一组情景,爸爸在看书,妈妈在打扫卫生,他们看上去很有教养;第二组场景,父母正在就餐,欢声笑语;第三组场景,父母在树下散步,爸妈看上去很相爱。姐弟俩看到这样的场景,眼神中都流露出了希望,嘴角也挂上了幸福的微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四组父母,妈妈酗酒,爸爸大吼,家里凌乱不堪,孩子的眼神中立刻流露出来胆怯、惊恐,不知所措!如果我们都是孩子,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父母,会选哪一组?
回望和儿子相遇的路,孕五十六天却被告知没有胎芽,躺在手术室的床上又被告知胎心胎芽完好,心情就像过山车,起起伏伏,眼泪脱眶而出,真正明白什么叫“喜极而泣”。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孕吐和苦涩中药汁,躺在床上保胎整整四十五天,十月怀胎,就像生命跨越了千山万水才相聚到一起。可是,这都不是成为宠溺他的理由。试想如果孩子有选择的权利,他们选中的会是自己吗?
有人说对待孩子要“静待花开”,自己也曾经在写过的随笔中,提到过“静待花开”。可是,在该有的花期没有吐出芬芳的花蕊,做为父母是否该适当干预?
都说子女是一个原生家庭的“复印件”,如今这个“复印件”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做为父母尤其是一个母亲更应该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言传身教,陪伴是最好的爱,可必须清楚,陪伴绝不是简单地守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有质量的交流,掷地有声地纠正。
问题来了,坦然接纳吧。家是心灵的避风港湾,也许不足够宽阔,那么也请倾尽全力给予吧!忙不是理由和借口,试着把精力分散一些给他们,在他们成长的路上,陪他们看一路风景,因为再不陪伴,他们真的要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