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迟满足感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棉花糖的试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找来一批4~5岁的小孩,给每人1块糖。
并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之后再吃,就再多给一块。如果你决定现在就吃那么就只能得到一块。
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很难的选择,想要多拿一块糖的话,就必须抵制住当下的这一颗糖的诱惑。
这个实验之所以经典的原因是,过了许多年之后实验小组对当年那些做出不同选择的小孩做了重新调查。
发现当年选择等待20分钟得到两块糖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大部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
而那些不能坚持20分钟的孩子,长大之后大部分都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总体来说,那些能忍耐20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事业上更成功。
那些能忍耐20分钟在吃糖的孩子拥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延迟满足感,他们也懂得当下的延迟满足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2-
我们人类正是因为慢慢的拥有了延迟满足感的能力,才能发展的如此之壮大。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并不懂得延迟满足感的时候,他们过着采集的生活,也就是在饥饿时大快朵颐,不会为未来储存食物。
后来,我们慢慢的形成了农耕文明,春种秋收,慢慢的学会储存食物,为未来做准备。
我们祖先经过了漫长的时代,才学会这种转变,这种做法把我们获得食物的不确定性降低了。
让大部分人饿肚子的机会减少了,让一部分人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学、艺术和科学。
也正是这种做法,让许多人知道当下的辛苦是为了未来更好的收成和更少饿肚子的机会。
于是,人们学会了积累,并且学会了用货币和记录来反映储存的多少,最终还发明了银行和其他储存的机构。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学会延迟满足感有着密不可分分关系。可以说人类如果没有学会“延迟满足”,那么我们的社会发展也不会如此快速。
-3-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对穷人思维做了很详细的描述。
该书的作者班纳吉在18个穷国做调研,深入每个贫穷家庭的研究发现很多穷人是吃不饱的。
但令人吃惊的是,穷人即使吃不饱,他们也不会把钱都花在吃饭上,农村的家庭他们在吃饭上的花销只占了家庭支出的30-79%,在城里家庭大概是53-74%。
他们把大量钱买了烟、酒和节日消费品。
按照正常来说,想要逃离贫穷的陷阱,在有限收入前提下,应该是先吃饱肚子,提升劳动效率和身体素质。
可现实情况是,穷人买吃的时候真的只考虑口味而不是营养和收入,所以他们一部分钱甚至还花费在完全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上了。
而且穷人之间还存在着盲目的攀比,那些吃饱了饭但依然贫困的家庭,把大量钱都用在了婚礼、嫁妆、洗礼和一些宗教事务上。
穷人完全没有为未来打算的习惯,每次收入积攒到一定范围后,他们就会用各种理由把积蓄消耗掉,由此陷入贫穷陷阱。
然后再挣扎,再贫穷。所以贫穷的真正原因来源于贫穷思维。
而这种贫穷思维恰恰是站在“延迟满足感”的对立面。
如果他们懂得延迟满足感,学会把钱用在能够帮助自己的地方,学会为未来攒钱,把钱花在投资和扩大自己的生产效率上,而不是把钱花在那些仅仅是味道好而没有任何营养的食物上,他们也就能更快的脱贫。
穷人最怕的也就是陷入穷人思维,而对每一个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学不会延迟满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爱好者共读,可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