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生、成长的比喻,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非常喜欢关于大树的比喻,它听起来蓬勃向上,充满了生命力。
我有点害怕听到弯道超车、龟兔赛跑、输在起跑线上的比喻,这种大家都有同一个终点,人生就是为了赶超别人的感觉,让我充满了压力和无助。
我还有点喜欢心灵家园的比喻,这个比喻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乍出生的时候,是孤零零的飘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防护也没有遮拦。是父母为我们画地为界,圈出我们心灵容身之地的大小,他们为我们打好地基,帮着我们一砖一瓦的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
对这个家园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我们出生之时父母是否为我们搭好了清晰的边界,能够让还是婴儿的我们清晰的区分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他人。若是这最原初的藩篱没有搭建好,相当于灵魂在无边的潜意识世界中漫游,没有归属,没有内核。缺乏边界的灵魂,为将来可能的精神病性埋下了伏笔。
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有时候父母会顺遂我们的想法,有时候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粗暴搭建、违章搭建。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会体会到指向坏父母的愤怒,甚至想要毁灭他们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婴儿对好父母的爱又是那么炽烈与纯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婴儿无法将好父母和坏父母整合识别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长大的婴儿将是分裂的。他的心情起伏中,只能体会到艳阳高照和狂风暴雨,没有任何过渡的阴雨霏霏,也感受不了和风细雨下的朦胧滋养。无法成功整合的成人,他们的感受极端的,他们的房子像是建在悬崖边上,随时都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我们在成长之处,父母就给我们选了一块安稳的地,牢牢为我们画好边界,打好地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在我们自己开始增补装饰修葺我们家园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过度着重在篱笆、城墙的搭建上。我们用厚厚的砖墙一层层将自我圈在里面,生怕有一点点“不好”的本我自我放飞,吓到外面的人。被自己囚禁的我们,也许感觉到内心的虚弱、害怕自己无法承受强烈的内心冲突,为了防御,我们只能一层层加固城墙,甚至让城墙占满了整个家园。只给自己留了弹丸蜷缩之地。这就是弗洛伊德口中的神经症性的冲突。
我们都是搭建好家园以后,才慢慢开始外出探索世界,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逐渐纳入到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心灵版图之中。倘若我们的家园本身就是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坍圮的可能,我们就无法获得支持、滋养与能量,我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真正的探索和享受这个世界。
我们真正的滋养、力量和勇气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家园最核心的地基,也来源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对内心家园的修葺。
你是否欣赏你的家园?
居住在其中你是否感觉到舒适、安宁?
你能否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感觉到力量和勇气?
你是否随时深深的爱着你自己?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这个世界对你而言像是深不可测的龙潭虎穴,处处都有危机和不安感。请不要太着急出发去到哪里,更不要急着被坚执锐的去战斗。
请尝试着回到自己的灵魂栖所,让自己一点点的去修葺它,添砖加瓦,养些花草。并尝试着,对着自己开始赞美,也许是某个角落变得美丽起来,也许是花开出了一朵。
属于我们独有的心灵家园,我们回归并重建之时,它也开始给我们以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