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诸葛亮相当的奇才,若非早亡,还真有可能改写历史

文/沐子恒

当震古烁今,名扬海内的卧龙先生感念刘备三顾之情,走出山林辅佐刘备之时,另一位可与之相当、正值盛年的奇才却匆匆走完三十八年的短暂人生,过早的陨落。

历史留给他展示的舞台,是那样有限,他没有发挥全部的才智,没看到主公统一天下的那一天。他和诸葛亮一样,都在二十七岁年富力强、一展抱负的年华出山,却没能像诸葛亮一样总揽一国政务,成为国之重臣,在他溘然长逝之时,也仅仅只是做了一个军师祭酒,参知军事。

那时的他的主公曹操,刚刚从征讨乌桓前线回来,还没有来得及赏赐他什么,如果他可以看到主公称王,职务必不仅仅如此,后人也不会看到,郭嘉和诸葛亮之间将会有怎样的巅峰博弈,擦出怎样的智慧的火花,这是蜀汉之大幸,也是曹操的不幸。


他,就是郭嘉,郭奉孝。

郭嘉和荀彧等很多谋臣,起先都曾拜袁绍帐下,后来转投曹操。在他看来,袁绍这个主公虽然声望很高,幕僚很多,故吏门生遍天下,但缺少一种决断的魄力,而他是个不按常理出牌,敢行险招的战略家,时机转瞬即逝,辅佐这样的主公,会很心累,可以预见谋略很少会被采纳,所以在得到荀彧推荐后,郭嘉果断转投了曹操。

曹操在与郭嘉论及天下大事之后,欣喜地说:“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欣喜地说:“真吾主也。”可以说主臣两人在心性和才智上相互欣赏,彼此倾心。

喜欢三国的人往往拿郭嘉和诸葛亮相比较,甚至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说法。诚然,他们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诸葛丞相在军事方面考虑谨慎,他的担的责任更重,本钱却并不多,所以行军打仗虽然队伍严整,进退有序,却总是按部就班,不肯用险。而郭嘉只是个参谋,有一个肯采纳他意见的主公,自然能摆脱脑子里的条条框框,长于判断局势,洞察对手心机。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时候,南方传来了孙策一统江东,有北上袭击许都的态势,众人都很害怕。郭嘉对宽慰曹操说:“孙策新并江东,诛杀很多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有心腹死士,孙策不尽得人心,却自恃勇武,常常轻忽无备,若有刺客,只需要一个人就解决他了。在我看来,必死于匹夫之手。”后来果然如他所说,孙策被许贡门客所杀。

在官渡大胜袁绍之后,袁绍病死,曹操又攻打黎阳,讨伐袁尚袁熙,郭嘉劝说:“袁绍喜欢这两个儿子,却没有立为后继之人,各有谋臣为辅佐,急攻他们必然齐心合力,僵持不下,暂时休战,他们自己就会打起来。”于是曹操听从他的意见,改打荆州,顺道袭击了一下刘备,后来袁绍三个儿子互相争权夺位,长子袁谭战败,曹操帮他打败了邺城袁尚,顺势拿下了袁谭的南皮。

郭嘉正是把袁绍一家子看得透透的,才能作出如此断言。三个小儿子继承了老爹多疑的特点,面临共同的大敌,还能暂时联合,一致对外,等到危机解除,马上又开始窝里斗。

郭嘉虽然常常出些奇招,用兵神速,可是他本人随军奔波却很辛苦,他不拘小节、随性率真,可能还有点生活作风问题,曾经多次被管理吏治的陈群参奏。曹操既嘉赏陈群公正无私,也更加看重郭嘉性情随和,可能主臣在性格上还真有点投缘,都是不喜欢礼法束缚的同道中人。

也许恰恰是酒色的影响,郭嘉的身体非常虚弱。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劝曹操立征乌桓,使北方一劳永逸,再无战事。却在随军征讨乌桓后,一病不起。郭嘉病死之后,曹操哀痛不已。他当时已年届五旬,本欲以后事相托,不想郭嘉猝然薨逝。在郭嘉死后,曹操的事业再也没有大的起色,在赤壁大败而回,这时的曹操,想起了当年的郭嘉,仰天长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失去了郭嘉,对曹操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后来的十四年,曹操仅仅消灭了韩遂、马超、张鲁等一些小的割据势力,无法再向南方前进一步。


有人猜想,如果郭嘉多二十年寿命,那么历史可能又将改写,兴许刘备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他和诸葛亮之间将会有一场精彩较量。但是郭嘉的长处,在于军事战略,拿定主意,和诸葛亮统筹全局,长于治军又有所不同,单单以谋略相比,是无法完全体现出来的。如果把郭嘉真的撑到了曹操托孤之后的日子,也不会成为诸葛丞相那种鞠躬尽瘁,总揽政务的重臣,这也是性格使然。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