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自己曾经解释过他所认为的“道”,这次韩非解释的是他所认为的“德”。即:“德者,内也;得者,外也。”意思是,“德”是事物内部所具有的规律;而“得”则是指从外部所取得的收获。
《解老》篇中,韩非引用并解释了《老子》学说中“上德不德”的观点。韩非对老子此句的理解是,那些具有上等“德”的人,他们的精神不游离于自身之外。因为精神不外露,所以自身才能得以保全;而一旦自身得到了保全,那么这就叫做“德”。概括地说,“德”即得到自身。
韩非接着论述道:“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也就是,凡是所谓的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的,也都是以无欲来成就的;它以不遐思来获得心安,它以无用而得到稳固。因为,如果你有为了、有欲了,那么德将无所归宿;而德若无所归宿,则德就不是完整的德了。故而,如果你有为了、有欲了、使用了,思虑了,那么德就将不能牢固!德若不能牢固,则也就没有了功效;之所以没有了功效,那是因为你自以为是地认为有德。
最后韩非得出结论:“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也就是说,德这个东西,你若自以为有德,那则就是没有德;相反你若不自以为是地认为有德,那则就真正地保全了德。所以《老子》才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呢!即,最高尚的德是不自以为是地认为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