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话也要速成,拔苗焉能助长?
因为周末去丰台少年宫被刺激到了,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何父母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总是比较焦虑呢!中午就看到了Michael钱儿妈推出的文章《小主持人班,你让不让孩子上?》,文中提到后台很多妈妈给她留言里提出让她推荐一下好的主持人培训班,再就是建议她跟钱儿爸教孩子们主持。甚至有个家长在后台说他们家孩子要参加朗诵比赛,跪求推荐好的小主持人班,还特意强调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特急,在线等。
我给何佳潼也报了个小主持人班,第一次上课回来,他就跟我说妈妈,小主持人有什么啊,不就是说话么。
你看四岁多的孩子都知道小主持人就是说话,说话还有速成的班么?说话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小主持人的说话又比一般的说话要求更高了点,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积累而成。不仅需要一点天赋即极其敏感的语言反应能力,而且还需良好的语言环境熏陶,再加上一定层面的打磨和训练才能打造出璞玉,而不是粗制滥造的随便出厂。
父母知道这个不能速成,却还是寄希望于各种培训机构。中国父母如今最信赖的事物之中,培训机构应该位列一席。
我们不知道怎么了,居然连说话都讲求速成和效率,我们不肯等待孩子一点点成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落在人后。
2、习惯总是一点点养成的,浅尝则止不如长久的坚持
昨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个可爱的女孩分享了她自学画画的经过。她将自学画画的过程和心得徐徐道来,听她说话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必定是一个优雅、娴静的女孩。她说自己因为喜欢,所以开始画画。由于零基础,她开始从最简单的简笔画练习线条,每天规定画两幅。这样经过三个月的练习以后,她自己都能感觉到线条的流畅了。还专门去报了个素描的班,但是由于感觉自己不是很擅长素描,立体感比较差,她一共学了十节课就放弃了。但没有就此停止画画之路,而是继续联系各种铅笔画,每天临摹。看着她晒出的早期、中期和现在的画作,我真的有点惊讶。也就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么复杂的图画出自一个绘画基础为“小白”的女孩之手。我不得不在此感慨坚持的力量了。
女孩分享中特意提到,画画不能着急,每天练习画两幅,不管好坏,坚持三个月就能看出效果了,后来的画作会明显优于前期。如果她心不静,特别着急的每天胡乱画上三五笔,那么她肯定画不成今天的作品。现在她除了坚持每天练习外,又开始研究各种电脑绘图。分享最后说希望有一天画画能成为自己的一项新技能,成为自己吃饭的本事儿。就冲着她这种坚持的精神,我想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只要坚持下去,慢慢来,不急躁,折磨过去了,兴趣变成了特长,剩下的就是享受了。变成特长之后享受道德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学习从来也不是一件轻松和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仅需要孩子的勤奋刻苦,也需要家长的耐心等待和陪伴。
少年宫里遇到的很多父母都是,孩子上兴趣班,父母也是风雨无阻的陪伴着。有的父母甚至跟着孩子一起学钢琴、画画,孩子学会了考了级,父母也慢慢学会了。
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很辛苦和枯燥的,来不得一点急躁和催促。足够的耐心、无数的时间和心血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根据何佳潼最近一段时间的成长经历发现,跟孩子打交道不能着急,不能催促,不能焦虑。
昨天晚上,因为跟何先生说一件事情,让我很焦虑。所以对待何佳潼的时候态度不是很好,语气中充满了懈怠、不满和焦虑。
“妈妈,你不能这么跟我说话,这样说话很不好,我不喜欢”,何佳潼一本正经的跟我说。
我望着孩子清澈的眼神,愣了三秒钟,然后跟他道歉,“对不起宝贝儿,我不是故意,我心情有点糟糕,下次我会注意的”。
孩子点点头,还叮嘱我别忘了。
我没有想到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能这么立竿见影,当时他更在听广播里的故事,平时叫他很多遍,都还沉浸在故事里,没想到我焦虑的情绪居然“杀伤力”这么强大。
4、焦虑有时不过是我们太急功近利罢了
“十点读书”中有一篇文章提到,说到底,或许不是焦虑,不过是我们内心太过急功近利罢了。这不仅表现在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且还表现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态度上。
耐心是一种禅,做人要勤快,做事不能图快。培养孩子也一样,不能图快,不能太急功近利。
心理学上说,人的生活分三件事情:老天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自己的事儿。
焦虑不安是一种心境,忍不住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
于是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焦虑是希望和显示之间的落差,首先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期望,但不能让失望打败自己的期望,坚持下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今的通货膨胀速度和程度慢慢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面对高昂的房价、居高不下的物价,越来越多的无力和无助感包围了我们。我们只能也必须用孩子的教育问题来对抗自己内心的焦虑,我们逼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我们跟周围的孩子们攀比,生怕自家孩子少上了一门兴趣班,少学了一项技能。仿佛缺少的那一点点会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直接踢出中产的圈子,而直接沦陷到对底层。
我们好容易从社会的地层经过千辛万苦的高考走了出来,不愿意再次回到原来的模样。
于是我们着急,把自己的孩子跟周围的孩子相比,觉得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再快一点呢?却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和成长的规律,总是要慢慢的一步步的往前走。
5、请不要把放弃自我而把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
最近网上各种付费学习的东西铺天盖地,我也蠢蠢欲动的买了几个,结果发现真的是良莠不齐。大部分付费课程宣传的都是速成、干货,总而言之就是强调快。仿佛听了之后就能一下年薪百万、功成名就一般。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变得如此浮躁和不安了。但是当我听了这些课以后,很多都感觉一般,不具有普遍性和实操性。
不同人的、不同的环境,即使是相同的知识、同样,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听完以后我发现所有这些大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坚持。每个人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慢慢的积累,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达到今天的高度。
杨小米在她的公众号里说的那样,她是坚持在QQ空间里写了将近2、3年的文字才有了今天的“遇见小mi”公号。
咪蒙也是中文系出身,做了八年的记者、编辑,写了无数的文字才有了今天的“咪蒙”。
恶魔奶爸教大家学英语一直强调的都是除了找到合适的方法外,最重要的也是要坚持。
没见过哪个三心二意、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人能够随随便便做成一件事情。
我们将自己的焦虑、着急和不安理所当然的放在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腾讯大家专栏作家刘远举说“每一个被逼上补习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放弃自己的家长”。
6、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是父母
有调查说,在GDP年增长12%的时代,付出1分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在现在,经济增速6%的年代,要付出5分努力,而20年后,当你的孩子长大,身处GDP增速2%的时代,可能要付出10分的努力才能得到。
当家庭出身一般的我们发现无法用一己之力对抗社会的变迁和各种压力时,开始将这些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还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总是残酷的,因为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是父母。
王思聪、柳青、宗馥莉、汪小菲等商业大佬的富二代们,直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岂止是比我们快了一步、高了一点。
这几年综艺节目流行,那些明星的孩子也都个个优秀,王中磊的儿子能跟外国人在花卉市场英文聊天1个多小时,小奥利也是双语无障碍转换,多多用英文写剧本、跟黄磊翻译国外文学作品,郑钧的儿子、小甜馨等等,每个孩子都优秀的不得了。
这些明星、商业大佬的孩子都上的天价私立学校,不仅仅是有钱就进得去的学校,人家的敲门砖拼的是爹妈。
所以亲爱的们,不要再催孩子了,慢慢的提升自己才是解决焦虑的关键,现在不是流行投资孩子不如投资自己嘛,愿我们跟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