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

我们是从安山村出发的。村子建在山上,经过一垄又一垄的茶树,踩着窄窄地石板拾阶而下,迂回曲折的踏上安山古道。

安山村是浙江绍兴新昌县的一个偏远乡村,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因其地势倾斜,依山而建,土地贫瘠,干旱之年缺水严重,曾名干山。后村民不畏条件艰险,硬是在岩层之中开凿水井,筑水库引甘泉。虽地处深山之中,但村民生活平安祥和,故改名安山。由于安山村地形地貌犹如重庆,因此有“江南小重庆”之美称。

这是一座用石头垒起来的古村落——青石板铺成的“十里天梯”贯穿全村上下,虽经历了数百年岁月洗礼,但至今仍保存完好。

我们来到山脚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淌,听到人声后的鱼儿们像箭一样躲藏起来。一株古老的苦槠树看过了七百年的腥风血雨,像一位稳健的老者依旧蹲守日月,依旧枝繁叶茂,苍劲刚健。

离地最近的树枝上绑了一圈五颜六色的户外组织标示,在炎炎的热风中懒懒的飘荡。

我们溯溪而行,时常被水里若隐若现的鱼儿吸引,驻足观看。在山间小路行走,总要发现一些什么有趣的事物才行,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大自然的恩赐。

每走几步,浩哥就惊呼快看!原来是他遇到了彩色的蜥蜴。我从没有见过这么美的蜥蜴。但是它跑的太快了,快到我来不及看清它的全貌外加拍张照片。我还在镜头里寻找它的身影呢,但它早已经钻到某个石缝或草叶底下躲了起来。

回来后凭着印象在网上查找到它的资料及图片,才有机会见识真容。它的身体由三种颜色组成,头部与身体呈深黑色,有明显的浅黄色条纹,尾巴根部为浅蓝色,其余直至尾巴尖则为孔雀蓝色,极为漂亮。

它的名字叫蓝尾石龙子,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再也没有遇到过它。就在我偷拍完一小只隐藏在草底下的蓝尾石龙子后,一回头,发现水底有一颗圆圆的小石头。那颗石头可真圆,堪比玻璃球。

我指给浩哥看,那个石头是不是很圆?

他说在哪儿?

我说在那儿,并用登山杖指给他看。他顺着我的方向望过去,终于发现了那颗石头。说嗯是很圆。

我说你下去看看。

于是他跳下去,捡拾那颗玻璃球一样的石头。我满怀期待。

谁知,他手刚一碰到那颗石头就说,根本不是圆的,你看。浩哥举着手里的石头给我看。明明看着是一颗浑圆的石头,捡起来却变成一块不成形状的石头,和圆一点也沾不上边。

石头经过水流的冲击,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外界,另一面则潜藏在沙里。隔着水的屏障,很巧妙的让路人看到其完美的一面,撩拨着占有的私欲。

从某一方面来说,人和自然是相通的。

终于看到迎面而来的驴友了,我们异常兴奋。简短攀谈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因为在这半个多小时里,幽静的山谷只有我们俩和缓缓流着的溪水。

仅剩的一只模糊了轮廓的石狮子默然矗立,静静聆听溪水穿桥而过的欢歌。该桥由村民丁美堂于民国十七年(1928)出资建造。在村民们的观念中,溪流象征着财富,为了锁住财富不外流,故取名“金锁桥”。

穿过金锁桥,我们步履不停。渐近小泉溪村时,树上的知了多了起来,鸣叫也更卖力。有一小只竟然大剌剌的伏在一根电线杆的下十分之一处奋力振翅。它不躲藏,也丝毫不怕被人或别的动物捉了去。也许是刚羽化不久吧,翅膀已干燥身体还没完全准备好。

我循着声音看过去,大概是感觉到人的呼吸气流了,它慢慢地躲到电线杆的另一侧。从我的角度看出去,确实是看不到它了。

我处于静止状态,敛声屏气。它便不管不顾的又振翅鸣唱,薄薄的蝉翼一旦震动,就像没有翅膀一样,光剩一个大脑袋。鸣唱了几秒它便停止了,小心的又从电线杆那侧转回到它原来停留的位置。

再回头发现浩哥已经走远,我生气的喊着要他等我。快步赶了上去,这时又一队驴友超过了我们。

带的水已经喝光,浩哥的短袖上凝结着一层白色的汗渍。我为了避免尴尬,外出穿了深蓝浅蓝交织印染的裙子,即使被汗水浸湿也不会很明显。

我们补充了水源,外加一瓶饮料尖叫。稍作休息,查找地图,确认路线,我们决定不按原路返回。于是开始了新的徒步行程。

我们沿着一条弃用的盘山道路,一圈又一圈的向山顶走去。

路边树上结着像核桃一样的果实吸引了我。初以为核桃,再看却非核桃。它呈圆形略扁,有五条纵纹,把果实分成五瓣,在顶端汇集成一个小凸起,尖尖的。果梗足有五厘米长,可核桃不是这样的。核桃是椭圆形,表面布满小点,像小雀斑一样。

每走几步就会看到几株这样硕果累累的树。我再也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让浩哥摘下一个给我看。

我试图把它打开,却异常的结实柔韧,连石头都奈何不了它。我改用脚踩,全身的力量均集中于此,左右旋转着。它终于受不了地面与鞋底的双重作用力,非常不情愿的裂成了两块。但让人意外的是,青绿的外皮下包裹着黑色的核果,大小如拇指,每个都有单独的房间。近似番石榴或山竹,又像蒜瓣围着柱子一样。我拿给浩哥看,他说他也不知道是什么。

我突然想到支付宝黑科技AR识别,结果是油桐。又是一种对我来说新鲜的玩意儿。曾看过某篇小说描写捡桐籽可以榨油,不知道说的是不是这种油桐的籽。

徒步远离疲劳的最有效方法便是边走边玩。我们是随意徒步,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及限制。可以尽情享受和亲近大自然。

山上种满了茶树,虽然每片面积不大,但连起来就是一大片茶田。村民背了蓝色的药壶,认真的喷洒着。保证来年出产的茶叶根根没有虫蛀。

我们途经破山头村、白岩下村,到达山顶的上油坪村。

风景如画,山川秀丽。群山连绵起伏,像大海的波涛。各个村庄像精美装饰品,点缀在大山各处。有的在山脚,有的在山麓,还有的在山顶。它们是那样安详恬淡,和天空一样静谧多情。所到之处的知了唱着同一首歌“伊萨斯,伊萨斯,伊萨斯——”,尾音拖的很长。

在破山头村口,有一位老奶奶坐在自家门前悠闲的咬着西瓜,一条小黄狗蹲在不远处守护着主人。我们经过的时候,只因为回头多看了一眼小黄狗,它便无比凶狠的冲我们狂吠。吓得我俩不敢再回头,只能小心地低头虚着眼提防它猛然蹿过来。亏得老奶奶大声呵斥才没有追来,但小黄狗虚张声势也说不定。

村民们在道路两旁种着红薯、毛豆、芸豆和绿豆,偶见几丛似富贵竹一样的姜。无论哪种,都精神抖擞,郁郁葱葱。

这些村庄几乎没有年轻人和小孩,留守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就连茶田里劳作的也是老人。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婆婆,在瓜蔓下用木棍寻找着长大的倭瓜。

她看到我俩,似乎忘记了正在做的事,静静地看着,好像在确认我们的身份。我们也看着她,再看她脚边的瓜蔓,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瓜。她形单影只,在茫茫的大山中,犹如一只蚂蚁栖息在大地上。透着无限的孤寂与风烛残年的落寞,似曾相识的悲凉掩映在心间。我那故去的姥姥,有着一样单薄的身影和落寞的神情。

最美乡村的兴起与建设,带动了乡村游、农家乐的发展,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回乡创业。但对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情况会逊一些。这一点,南北方的乡村差异不大。

我们问过一位热得只着内裤、准备生火做饭的老人后,便顺着他指的路下山了。因为要返回安山村,大路没有了,唯有眼前这一条蜿蜒曲折,杂草丛生,夹杂着石头台阶的山路。

梅雨季节刚过不久,那些得到雨水滋养的草们便疯了一样,长得快要高过人的膝盖。

脚下是密密地杂草,头顶是看不见天的树冠,我们穿行在闷热的密林里。崎岖不平的山路,一不留神就会滚入草与枯树枝交织的陷阱里,也就顾不得留意都是些什么树了。总之都高高在上,青翠茂盛。

我的左脚脖子不慎被拉拉秧划出一片血印子。天色渐暗,如果在天黑前还没走出这座山林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到时看不清路脚下一滑滚下山也说不定,有好几次腿脚发软,差点一个跟头滚到一堆枯枝败叶里。只好忍着火辣辣的疼痛继续前行。

终于看到那条潺潺流动的小溪了,那条我们追寻着的溪流。我们又回到了初次看见它的地方——安山村。如果我能像溪水一样奔腾不息该多好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