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频频爆出未成年人遭受性骚扰甚至性侵的事件,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此类话题也引发不少热议。面对性骚扰,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并没有勇气向别人求助或报警,而在遭遇性骚扰之后,“你当时为什么不跑(不呼救)”“你为什么不反抗”类似的质问,更会让受害者感到内疚和自责。性骚扰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心理影响远大于生理影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性骚扰防不胜防
由于对性的懵懂和防备心不足,未成年人容易成为性骚扰侵犯者首选的对象,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根据被骚扰过的未成年人回忆,他们多遭遇过“性话题的言语骚扰”,被他人强行亲吻、抚摸或触碰隐私部位,有的被迫观看一些色情图片、视频或性器官实物,更有甚者被直接性侵,且不止一次。对于性骚扰,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使我们防范不够:
性骚扰不仅仅是陌生的坏人作案,更多的事件发生在熟人之间。实际上,七成多的侵犯者都与被害人相识,这既包括关系稍远点的邻居、教职工,也包括来往走动较多的近亲。
别误以为性骚扰只会在黑暗无人的角落或旷野发生。实际上,学校、公园、医院、游乐场、交通工具、亲朋好友的家中,甚至未成年人自己的家里,都可能潜伏着危险。
性骚扰并不仅仅是“性吸引”和“泄欲”,侵犯者更在意的是获得控制和心理权势。这并不是因为受害人衣着暴露或性感撩人,而是侵犯者想通过身体强行控制,获得一种心理优势,展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支配感,弥补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挫折感,在更小的弱势群体身上找到一种心理平衡。值得一提的是,性骚扰的对象并不都是女生,超过两成的男生也会碰到性骚扰。
性骚扰可致严重心理创伤
未成年人遭遇性骚扰,受伤的不仅是身体,内心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种心理创伤是弥漫性、持久性的。
受害者会有创伤性的性体验,被侵犯的感受成为一种负性情绪记忆,使她(他)们混淆正常的接近和性骚扰的界限,并反复沉溺于紧张、后悔、愤怒、羞愧,甚至屈辱的复合情绪里。
受害者也可能会自我污名化。因为自我意识不够稳定和内心不够强大,她(他)们会错误归因,认为是自己的某种言行不当招致性骚扰。若未得到足够的保护,受害者会对亲人和长辈失望,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对人生绝望。更糟糕的是,有人会出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认同加害者的行为。
另外,受害者成年后还可出现性功能障碍、性关系混乱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如何抚平孩子内心的“伤疤”
孩子遭遇性骚扰后,家长首先应意识到孩子本身是受害者,需要家长的心理保护和精神支持。同时立即报警,阻断继续伤害,并用行动告诉孩子:坏人做了坏事,必受惩罚。让孩子感受到正义必须伸张,弱小群体也能借助社会强大的力量保护自己。其次,如有必要,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和处理。最后,如果未成年人出现夜惊、不语、精神恍惚、不肯出门、回避熟人、厌学等表现,家长不可小视,一定要联合心理治疗师给予创伤修复
安定
把孩子转移到一个安全的新环境,转学或搬家,给孩子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家长需要留一个人经常陪伴孩子,让孩子逐渐消除恐惧的情绪。
叙述
当孩子叙述自己的受创经历时,家长不要打断或转移话题,孩子需要一个出口,把经历的痛苦倾诉出来。如果没有办法倾听或接纳,家长也不要自责,这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心理辅导。
转变
心理治疗师会引导孩子在叙述中尝试着转换思路来叙述,比如“我经历了创伤,但这不是我的错”“尽管很难,我还是在努力安慰自己,我爱我自己”等,目的是激发孩子潜在的心理能量,修复受伤的自我意识,提高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学着积极地看待自己。
建立
心理治疗师引导孩子认识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力量,从中找到保护因素,建立新的信任感、安全感和亲密感,避免社交隔离。
和解
心理治疗师会让孩子重新评价过去的事情,让他与过去和解,不把伤害当作完全的自己,只是人生经历的一小部分,重新去构建积极的自我。
当然,以上五步疗愈过程并不容易,有的人用了几个月,有的甚至更长。这需要我们的社会,对受害者更友好,不要评判他们,要用爱和理解去呵护他们,这才是他们受创后需要的“心理营养”,才能疗愈她(他)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