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2017-07-31 15:08
一年之前我写过一篇很隐晦的色情故事,当时想到一段场景,然后就写了下来。时隔一年再看,故事情节单薄,情节刻画生硬,想对其修改,又不知从何处着手,所以开始在他人的故事里找灵感。
和伴侣聊天时他多次提及在其青春岁月中看的一本色情小说《上山上山爱》,突然想起,就找来读读。第二章刻画的男主角的傲气就如同作者一般,情节一言以盖之就是中年知识分子大叔与女大学生男欢女爱顺便聊聊哲学政治的故事。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有些读不下去了,一来对其中男主角和女大学生侃侃而谈的哲学毫无兴致,二来对其激进的政治思想也毫无兴趣。但抱着”应该把一本书看完“的信念,还是一页页继续读下去。
直到今天早上在地铁上我再次打开Kindle,点击这本书,我觉得好像并没有读书的喜悦,自己就像一个”读书机器“,为了要把这本书看完,然后强迫自己要把这本书看完,说实话,无论是情节,还是场景,还是语言,这本书都不再吸引我。相比于同样政治背景的故事,无论是《一九八四》还是《1980年代的爱情》,都差了很多。
那为什么还要看?!
就因为”你应该把书看完?“
为什么应该这么做?这不是很荒谬吗?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吃饭的一条规矩:不许剩饭。当然大人的初心是吃多少就盛多少,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但有时往往对话就成了,我看见满满的一碗饭,那天确实没有胃口,就想把其盛回去一些。
“吃那么少,能长身体吗?多吃点,别盛回去。”
“我不饿。”
“下午还要XX呢,不饿也多吃点。”
……
争执不下后,只能把饭吃下,但却吃的并不舒服,因为那天真的是不饿啊!
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读书经历中,也屡次发生。在大学的时候,忘记是看哪一个很喜欢的前辈推荐的《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这本书,然后想买回来读。那时我刚接触哲学不久,对哲学的理解和思考根本不成体系。这本书开篇就写了两对夫妻,一起去骑摩托车旅行,然后他们在公路上遇到的一系列琐碎事情,车坏啦,为如何修车争执啦。当时的自己看到的就是这些,几乎每看两页就想小睡五分钟。最终终于熬不过,“去他妈的谁谁推荐”,然后把其束之高阁了。
中间时隔三四年,直到去年我对坐禅、冥想这些东西有了一些浅薄的研究和实践,对哲学思考也丰满一些,对出行途中的种种意外也深有体会后,搬家时发现这本落满灰尘的书,随手翻翻,便被其中探讨的人文信仰与科技、生命与自然的探讨吸引了。那些当年以为的琐碎的情节和无聊的对话,就像做菜的材料一样,都是作者思考的素材。读完后写了一小段评价:
作者反复提到的“良质”我理解等同于中国的道。对后面提到的古希腊哲学深感好奇。前部分对摩托车维修的论述很枯燥,后面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论述再次打起精神。最后在书的结尾处找到禅与摩托车维修的相关性:在内心安宁处,理智与情感不再分离,科学与艺术都是某种宏大的“一”的衍生物。
很多时候,都是大脑向我们发出指令,应该做什么事,应该读什么书,应该见什么人,应该去什么地方。大脑发出指令的原因,也许是某种“功能性”的,因为读这本书会带来什么益处啦,因为见这个人会怎样啦,因为去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什么啦。在执行大脑发出的指令时,我们也不妨再问问心的建议,它想做吗?
如何判断心想不想做?
我有一个办法是问自己,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希望把它快点做完?或者是不是希望快点知道做完后的结果/收益?
想想童年忘乎所以游戏的时候,我们不会想着,“快点把这个游戏做完好回家”或者”玩完这个游戏我会有什么收获?“我想并不会,反而是在做作业的时候常想着,快点把作业写完好去玩游戏==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谈及学校的一章中提到:
只要有心,细微的技术性知识完全可以过后再补,或者一面在现场工作,一面根据需要自然而然地掌握。相比之下更为重要的,还是“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这种目的意识。如果这一点暧昧不明,学习就会变成无趣的“苦差”。
体育运动上也是如此。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对体育课厌恨之极。被逼着换上运动服、领到操场上,做一些根本就不想做的运动,令我痛苦难熬。所以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以为自己不擅长体育。可是踏入社会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尝试着运动,才发现有趣得一塌糊涂。“运动原来是这么快乐的事啊!”我眼前豁然一亮。那么,以前在学校做的那些运动究竟算什么呢?这样一想,不禁茫然若失。当然,人各有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说得极端点,我甚至怀疑学校里的体育课,会不会就是为了让人讨厌体育才存在的。
即使大脑向我们发出指令应该做这个,应该做那个,但做起来的时候却想着快点做完,或者感受并不舒服,那不妨先放一放,也许经历还不够,也许时机不对,也许那适合别人并不适合自己。
读书、生活都亦是,此刻真正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此刻心并不喜欢,坚持也只是做做样子。
现在有什么事情是你觉得应该做完但不喜欢的?不妨放下,先去吹吹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