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怎么填?这位父亲的做法值得学习!

昨晚刚写完稿,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微信:“填志愿脑瓜子嗡嗡的,不是一般的费脑子……”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一年一度填志愿的时候,每年高三的家长都要经历三次心理的兵荒马乱,孩子上考场时,出分时,填报志愿时。

若前面都稳了,后面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填报志愿不仅关乎孩子上哪一所大学,还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志愿填得好,后续烦恼少,甚至会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那么该怎么做呢?

回想自己当年,好像一拍脑袋就填了,妈妈想让我学会计,觉得以后好找工作,可我觉得自己的性子不适合,对数字也不是很敏感。

我把会计的志愿放在后面,老天爷也很眷顾我,录取了前面的信息管理,尽管到毕业也不知道自己要管理什么信息,但遇到了一生相伴的人,有时候你真的要相信命运。

额有点扯远了,回到填志愿这个话题上来,碰巧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父亲给他女儿填志愿的过程和心得,个人觉得很值得参考,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第一步,是跟孩子充分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

这一步我觉得很重要,也很关键。

孩子他们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啊,我懂或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也是为他好啊,这个专业将来好就业,你看现在的就业多难。

天下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如果有那也是个例,但是家长朋友们终究无法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未来的路还是需要他们自己走的,所以尊重他们的想法、爱好和选择,是为他们人生负责的前提。

填报志愿前,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孩子好好聊聊吧,他想学哪个专业?和他一起分析这个专业的优缺点,如果缺点实在太多,主流都不看好,但孩子又实在喜欢,喜欢的理由令你无法反驳,那可以尊重孩子,因为上学的人是他,学习的人也是他,热爱一个专业真的很不容易,他能讲出让你无法反驳的理由,说明他是深思熟虑过的,而且是真的热爱。

这么做还有原因,上大学学什么专业,不一定出来就干什么专业,能做上专业对口工作的人真的不多,但选择一个热爱的专业,一定有兴趣去学,这种学习能力可以迁移,热爱有了,学习力足了,他的大学不会荒芜,更不会虚度,而这种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是可以迁移的,人最珍贵的就是热爱。

这样达成一致意见后,有三个好处:一来有目标了,可以直击相关院校,根据自己的分数来投档;二来心理上不会有太多的羁绊,不会患得患失;三来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尊重,大部分孩子到高三已经18周岁了,在法律上就是一个成年人,他们可以为自己人生的选择负责。

第二步,精准定位

明确目标后,就可以精准定位。但要注意别只看分数,现在都有《一分一段表》,看清孩子在全省的排名名次,才是拿到了志愿填报的“黄金标尺”。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去考高考报考指导师这个证,也要找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帮助孩子填报志愿的。

这位爸爸就是花了5000块钱选择了一个高考报考志愿的专业机构,主要是想获得他们的资料库以及对新政策的解读,说白了就是买信息差。

这无疑可以节省家长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建议完全把志愿填报的事情交给填报机构,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也没有孩子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们的建议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

在看学校的时候,要深挖院校和专业,不要被一些响亮的校名给迷惑了,去了才知道是“野鸡大学”,这个很坑!多去查查。

现在比起我们那个时候只是拿两个大本子填志愿要方便多了,各种智能化工具层出不穷,可以利用一些靠谱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比如掌上高考,优志愿这些,筛选下适配的学校,但不要被降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力不能丢。

第三步,对理想院校进行优化排序

前面在定位筛选院校时,可以做个Excel表格,也可以做个导图,将学校的基本情况做个简明记录,比如学校名称,层次,历年分数、招生人数,打算考硕考博的可以加个硕博点,强势专业,特点,学校所在地以及该学校理想专业的校区等,甚至可以把该学校所在城市去年或者近三年的GDP标出来。

为什么要标GDP?因为这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而我们上大学有很大的概率会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生活,就算没有,去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你看到的眼界真的不一样。

当然,大部分人对省内的城市都很了解,如果只是锁定省内,这一步可以省略,北上广也可以省略,其他的建议标一标,方便选最优解。

整理好了这个表,基本上对志愿去处就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了。

第四步,看分下菜碟,精准填报。

可以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也就是冲稳保,根据分数,对志愿精准出击。

得乎其上取其中,得乎其中取其下。

冲一冲,面对梦想,要适当敢想,可以选择往年录取位次稍高于孩子当前位次的学校,不过专业选择可能会受限,比如需服从调剂,这个很适合对名校有执念但能接受专业调剂的考生,但如果还是想学心仪的专业,可以提前了解下该校转专业政策是否宽松。

稳一稳,就是选择往年录取位次与孩子当前位次相当或略低的院校,着重冲心仪专业,这是最有可能被理想院校和专业录取的区间,也能让自己的选择更有主动权。

保一保,这是托底的防线,确保有学可上,可以规避滑档的风险,对于分数不是那么美丽的同学,可以选择往年录取位次明显低于孩子当前位次的院校。这个务必要选择自己能接受的专业,且确保录取把握极大,可考虑本省招生计划多的院校或偏远地区实力派高校。

另外,在填报志愿时,还要注意该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对省外就招一两个人,这个就够呛了。

所以啊,还是要吃透专业录取规则,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分数优先还是排名优先?是名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规则不同,填报策略天差地别,确实伤脑子。

关于是否服从调剂也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降低退档风险,尤其是冲名校几乎是必选项,坏处是可能被调剂到完全蒙圈的专业,填报时还是要多做了解,慎重考虑。

一线城市资源多,但竞争也大,成本也高,新一线机遇多,性价比高,偏远地区可能比较实惠,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想法、未来职业规划,家庭条件等做个综合判断。

高考志愿填报,是在既定分数下,为孩子未来人生绘制关键路径图。它没有唯一最优解,而是寻求孩子兴趣、能力、分数、家庭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请相信,用心走过的选择过程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无论结果如何,大学只是新起点,持续的努力与热爱,终将让孩子在所选领域发光发热。高考志愿不是人生的终点判决书,而是探索自我地图的第一枚指南针,方向永远比起点更重要。

细节决定成败,谨慎减少风险,考得好,也要报得好,才能距离理想更近一点。

愿每位考生都能落笔无悔,接到理想学校的通知书,拥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