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68》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上面是《中庸》第一章原文。
上一节总结了船山对第一章论述提出的问题是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精神不同于心灵,对此,船山在《大学》里做了很多辨析论文,反对把人的精神等同于知觉运动的能力,心灵的这种知觉运动的能力,无论先天还是后天,都不是人类本质的正确规定。
精神是什么呢?
船山说:"圣贤之所谓道,原丽乎事物而有,而事物之所接于耳目与耳目之得被于事物者,则有限矣"。
意思是说,"道"这个命题,确实源于客观世界的物质和人类活动,然而,如果这一切仅仅依靠耳目知觉的感观体验就非常有限了,就不足以构成人类如此高远且如此弘大的精神世界,因为我们的耳目观察到的世界极其有限,不仅如此,耳目对世界的理解和定义必然是肤浅和表面的。
"故《或问》以目不及见、耳不及闻为言",所以,朱熹在《或问》中提出我们的耳目到达不了的境域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平常,但实际上却不简单,因为它能对付有关时间的一个谬误。
耳目观察的情况是物理空间,有人就把时间安排进来,提出"特须臾之顷"的情况,以此解释《中庸》所说的"道不可须臾离"的论点。
这种做法看似高明,实则大谬,因为"道不可须臾离"绝不是时间连贯性意义上的问题,所谓的"顷刻之间"、"电光火石",根本就是离题万里了。
明天继续。
我的读书笔记坚持手写输入,甚至不是电脑键盘输入,事实上,键盘速度很快,效率很高,能写得更多,之所以选择手写输入,自有其无以言传的真趣,但这样一来,就要根据时间裁剪内容的长度,时间多点就多写点,时间少点就少写点。好在圣贤之学没有毕业期限,对于终生学习的人来说,多和少不是核心问题,因为每天都是开机重启的历程,这是重中之重。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