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卷中,张老讲解了科学的含义、理论的解释作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常识、需求定律、经济学的哲学性质。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一样,用于解释现象。经济学解释人和社会现象,自然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经济学的解释和推测,注重逻辑。
经济解释的方法:一方面以一些有一般性的行为假设、公理或定律,来约束行为;另一方面,指出一些约束行为的局限条件。
经济学的范畴:1.由游戏规则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2.由竞争准则推断人的行为;3.解释竞争准则的形成。
关于科学
人存于世界,会尝试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人类的发展,形成了多种解释现象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科学。
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或推测)现象(也叫事实、行为、观察所得)的学问。科学的形成是基于三个重要信念:1.主观的现象要被众所认同;2.现象必有规律;3.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坚信规律一定存在。
解释现象需要抽象的理论,事实不能用来解释事实。有一种理论很特殊,特殊到只能解释一种现象,其解释力非常小。由于理论用于解释现象,所以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
有些理论是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比如没有内容的套套逻辑,或者理论中的概念本身模糊不清,或者理论本身互相矛盾,或者理论完全是空中楼阁,或者理论推断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
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本身是抽象的,为了能够解释现象,它必须能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同时理论的验证一定是在某个条件下进行的,这个条件称为验证条件,很好理解,因为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是没有解释力的。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都是实证科学,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同时经济学解释的是人类的行为。
经济学的基础假设
当我们在辩论时,我们必须是基于某个相同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基础假设。要想能够进行辩论,我们就不能在这个起点上有争议。
经济学的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个人作出可以被推测的选择而起。“个人”是分析的单位,这个个人是不论男女,不分长幼,不管神经是否有问题,也不管是天才还是蠢材,都一视同仁的。然后集体的取舍,是由个人的取舍集合而成。
推测行为是要被约束的,第一个基础假设的约束力不够,这第二个基础假设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如果说所有行为都是由于人自私自利,相当于没有任何约束。因此在利用这个假设时,需要先指明局限条件。所以这个假设换句话说是“在局限条件下个人争取最大利益”。
经济学上的基本概念
有胜于无的是物品(goods),其中多胜于少的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否则是免费物品(free goods)。这里之所以有小部分物品不是多胜于少的,是因为这种物品供过于求。
有胜于无是因为对物品有需求,多胜于少是因为物品供应有限。因此缺乏(scarcity)与多胜于少同义。
经济物品有多于一人的需求,就存在着竞争(competition)。而竞争,要有游戏规则来约束,竞争的游戏规则是产权制度(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产(property)是指有竞争性的经济物品。
正如阿尔钦(Armen A. Alchian)说的,产、竞争、缺乏是同义的。解释如下,因为经济物品供应有限,所以是缺乏的,又由于缺乏,所以需求者之间存在着竞争。
在自由市场,价高者得,市价就是竞争准则,决定了竞争的胜负。游戏规则是保证竞争准则得以应用的前提条件。
功用是以数字排列选择的随意定名,用来解释人的选择行为。贫穷物品是指收入增加导致需求减少的物品。
需求定律
定义: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需求量是指需求者的意图之量,不是真有其物。为了能得到验证,需要加上其他的验证条件,使得需求定律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价格只是其中之一。为了维持需求定律的正确,需要确定哪些因素可变哪些因素不可变。确定的原则是不变因素以少为上,如下三项变与不变的界定是安全的:1.直接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可变;2.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可变;3.价格影响的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再来影响需求量,这些因素可变。
用值(use value)是获取该物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换值(exchange value)是获取该物品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消费者盈余(consumer's surplus)是用值与换值的差额。
同一物品,按照不同的方式出售时(比如玉米,有按重量和数量进行售卖的),其使用的价是不同的,需求定律中的价与量一定是同一方式中的价与量。
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累加起来。私用品(private goods)是每价加每个需求者的需求量,共用品(public goods)是每量加每个需求者的价格。
现实中不会出现短缺(shortage),因为金钱价格被抑制时,会有金钱价格之外的其他代价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