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友孕四月,问及早教及早教中心。说是朋友的孩子一岁多,只要不见妈妈就大哭,不爱和人说话,怕生人......于是,妈妈每天带他去早教中心,说这样可以接触更多人,可以提高的安全感。我想,还是用张祥平先生的文章来回答她。
自然刺激比人造刺激更有益
孩子闹着要出门
孩子还不会讲话,就似乎喜欢“出门”----家长把他(她)抱出去转一会儿,他(她)就不愿回家;硬给抱回家,他(她)还会闹着要出门。
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一个孩子在精神发育之初,十分需要自然刺激,而不是人造刺激。因为,在早期人类开始积累只属于“人”的精神财富的时候,就是从自然刺激之中汲取精神营养的。
因此,为了给孩子的精神发育助推,家长们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为孩子提供较丰富的自然环境,如带孩子出门,最好是去公园,尤其是植物园,甚至去更为“自然”的山野田园。
人造环境的不足
单纯的城市景观,人造的刺激多于自然的刺激,人造环境中的复杂性,远远小于自然环境,就更不用说一个房间(无论装修得多么华丽),以及一个电视屏幕,甚至单个的文字刺激了。
对于成人来说,也许会从城市景观中“理解”出许多“复杂性”,例如不同的建筑、蜿延的公路、 川流的车辆与人群,等等。其实,与自然环境相比,这些东西的复杂性加起来,还不如一棵大树,就更不用说树林、灌木、小草的搭配,以及植物群落的各种轮廓了。例如一棵国槐, 其复叶与单叶的可观察构造,就比城市建筑复杂和丰富得多(其实城内的多数建筑都是大同小异的),其枝干错落渐变也非公路可比(公路大多是直挺挺的),而其色调层次及花展籽熟的变化,也比车辆人群更为复杂和丰富。
成人们还可能认为:电视中的自然景观是“丰富”的。其实,现有的大多数屏幕都是平面型的, 缺少真实的立体复杂性;尤其是比例大大缩小,对于不曾熟悉真实自然环境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可能从中得到“自然的刺激”。
至于在人造环境之中再放入更为“人造”的文字刺激,就更不自然了。因为当家长试图把“文字刺激”强加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接受自然刺激的时间及强度就会减少(因为人造的干扰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是得不偿失的。
自然“活动”的刺激
没有条件带孩子到公园去的家长,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并且不以成人的标准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自然刺激”不仅体现在“静态”的方面,而且体现在“动态”的方面。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小鼠实验:把初生不久的小鼠分成两组,第一组放在单调的环境中,第二组放在丰富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两组小鼠都杀死,解剖观察大脑,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神经纤维发育得好得多。由于人造的环境与小鼠生活的自然环境在比例上大致相同,所以这个实验确有一定的说服力。
把孩子带到户外,有许多自然的运动刺激都是室内难以办到的,例如路上的坎坷、转向、震动、升降,等等。这些对成人来说司空见惯的运动,对孩子来说却是十分需要的精神“按摩”。如果再加上丰富的自然景观,就会对孩子的精神发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有个13个月的孩子,被放暑假的父亲每天带到公园里去,两个星期之后,就能说出原来不会说的二字词,如“乌龟”、“汽车”等。在心理学上,这种运动与智力相辅相成的现象称为“运动--感知智慧”。
现代的家长,还应该注意:新奇的东西,孩子总要看一看,摸一摸,从里到外研究一番,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好奇心和相关的活动。例如,有个家长在等候公共汽车的时候,发现孩子要去捡拾一个塑料玩具框架(玩具刚被卸掉不久,框架相当干净),就立刻制止,担心孩子把手弄脏了。这个家长没有意识到:如果大人只注意孩子的生理卫生,对孩子干涉过多,孩子真的被培养得不敢去触摸真实的世界,那么,对于他们的“精神卫生”来说,将是十分不利的。
朋友,看完文章,相信你一定明白该怎么教养自己的孩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