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荣辱斑驳了脸颊,千载过后洗净了铅华。
------题记
她是一幅不染纤尘的水墨图。待缕缕青烟散尽,远方的渡口旁渐渐显现出一户人家。那家有一个老船夫,一个娇俏的少女,一条大黄狗和一只小木船。
那是一个凄美的令人心碎的故事。细细品读,犹如细抿一口陈年老醋,香味儿在嘴里浓的化不开。缓缓流淌的沱江水,不仅带走了一段纯美的爱恋,也带走了不知多少人的叹息。
一部《边城》,让我知道了沈从文、知道了湘西,也最终将我的脚步引向了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
神秘湘西,这是世人给予她的荣冠。我中华儿女大多是炎黄子孙,可世世代代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湘西人民却是传说中蚩尤的后代!还有,湘西赶尸、苗蛊……也许这些,就是人们对湘西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了吧!的确,这些古老的湘西民俗也是最令我感到好奇与神往的,它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用一股无形的力量拉着我靠近它。
血色湘西,历史上,他曾是边陲上的铮铮铁骨,蜿蜒在丛山峻岭中的南方长城是他最忠诚的守护者。虽然地理与战略位置决定了他无法与雄伟壮阔的北方长城相提并论,但是千百年来,饱经岁月风霜,他依然翘首觐向,伫立一方。青砖上留下的刀痕是他一笑而过的苍凉,盛衰荣辱斑驳了脸颊,千载过后洗净了铅华。无论世事变迁,哪怕已被遗忘,我依旧坚守脚下的土地。这是他致死不渝的回答。
魅力湘西,是她独特的风韵。信若山,怀若谷,气若桂,品若兰是她不变的誓言。华丽绝美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湘西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阿婆穿着青底白花的土家布裙在虹桥下编着花环,一旁的背篓里盛满了还沾着露水的鲜花儿;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阿哥阿妹,在高高的山头对唱着情意绵绵的山歌;挂着大红灯笼的土家吊脚楼是湘西独特的标志,在成群的现代建筑里,她就像穿越而来的楼兰新娘,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就已让周边的建筑黯然失色。
醉人湘西,夜是那么的迷人。夜暮才刚刚降临,沱江旁就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中,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更多的则是当地居民。民间歌手随意拨动着琴弦,一首首清新的民谣好似在讲述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不经意间就挽留住了人们匆匆的脚步。街头画师就着灯光用手中的笔描摹出了一张张幸福的笑颜。而当我们走进土家风情园,热情好客的土家汉子打起迎宾鼓,吹起牛角,土家姑娘唱起拦门歌,敬起拦门酒……还有那座古老而又神秘的“石头城”——亁州。幽长的青石巷道印刻着数百年来路人的足迹,古城以它独特的精神土壤孕育出了一代代一个个民族英雄。
来到湘西,总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也许是因为湘西人民实在太热情好客。偶尔,携一两个好友出游,肚子饿了就随便找个小摊,叫摊主随便弄点吃的。不长时间,摊主总会乐呵呵的盛上满满一大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吃饱了擦擦嘴,打个饱嗝儿,摊主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的哥的姐也会有意无意的用一口纯正的你似懂非懂的湘西话和你拉起家常,似乎你们已经是认识多年的故友,再远的路程也就在这样的说说笑笑中结束了。
湘西。尽管,这里说不上有多富有,印象中,没有太多宏伟的高楼大厦,没有太多车水马龙的繁华,也没有太多都市生活的灯红酒绿。但是,善良纯朴的湘西人民一直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财富。他们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他们不会放弃孕育了世世代代湘西人民的土地,正如苗疆永远守护着她的子民们一样。
她是一幅淡雅素净的水墨图画,待青烟散尽,西湘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