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围城》,我们可以容易地发现,这是部围绕着中国旧式知识分子来展开的小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被动打开国门,逐步向新世界接触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书生远赴大洋彼岸,渴望“曲线救国”;而仍在国内学习的书生,也在不断学习新思想,企图沐浴在新知识的阳光中。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国家终于可以大步向前迈进了呢?我想,未必。
“导师制”的新方针出台,高松年校长成了最热心奉行的人。联合李梅亭这位新上任的训导长,在他们的热情奉行与“吹捧”之下,“中西合璧”,列出了一系列的规矩。“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如有犯罪行为,导师连带责任”等,在今天看来,压根不会有机会让这些条例出现在脑海中,在那时,却成为了白纸黑字的条文。他们自认为是学富五车的教授,其实本质思想里,却仍然被曾经迂腐的文化所牢牢禁锢!一边盲目的模仿着外国传来的文化,并使其为珍宝,一边结合着封建文化进行改良,让自己连别人提出的质疑都无法反驳,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啊。
提起李梅亭,就又不得不说说他身为读书人的“智慧”了。即便知道从家到学校要经历重重跋涉,仍旧带着他满满的一箱“宝贝”,为的是以后可以卖药赚钱;当其他人都交出身上所有的零钱,同甘共苦时,自己仍旧偷偷买烟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团队都饥肠辘辘时独自买红薯大快朵颐;为了自己的“私仇”,不惜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报仇......种种的一切,都不禁令我们对这位读书人的形象大跌眼睛。他为了“利”撞破了头,迂腐的形象也一览无余。这是读书人应有的样子吗?当然不。读书,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修身养性,摆脱现有的国民性。而到了现在,“李梅亭”依旧随处可见,但幸运的是,越来越多人正在不断完善自己,构建着更好的社会风气与新时代。
其实,反观历史,从明朝的八股文开始,“利”这个字,便逐渐深入人心,难以抹去。人们应试,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这种持续了几百年的迂腐文化,早已钻进人们的脑中,人们的心里。也难怪李梅亭即使接受了这么多的文化,仍然存留着些许的迂腐气息。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早已冲破了围城的我们,又该如何从自身出发,带动社会的积极风气?我想,这才是我们从这些迂腐的读书人中需要学到的吧。
城内的读书人,还在为自己的迂腐思想而暗自鼓掌;而站在广阔天地的我们,更应向着光明,带动我们的国家,真正迈步向前。